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志新 《钓鱼》2004,(4):15-15
把标准悬坠钓组的长子线钩换成虫饵钩,并在这根子线上系上一小坠,两钩相距5~7厘米,小坠距钩同样3~5厘米就成为一钩装粉饵、~钩装蚯蚓的新钓组。这个结构与《风催标移的信号把握》(详见《钓鱼周刊》百期精选79页)一文接近,只不过该文是全用粉饵,所以双钩距离小。本文一钩用虫饵,为保证鱼儿安心吃食,小坠离钩3~5厘米,所以双钩距离拉大了。  相似文献   

2.
话说脑线     
双钩钓鱼是为了提高上鱼率。用双钩并不鲜见,在传统钓中也常有人用双钩,而采用两钩一上一下的配置并由此派生出“一饵触底一饵悬浮”和“双饵触底”两种不同钓法,才是台钓区别于传统钓的独到之处。台钓使用的是长脑线,曾有人解释说:是为了提高铅坠的隐蔽性。固然脑线长隐蔽性好,但实际上台钓用长脑线不是要  相似文献   

3.
张铨 《钓鱼》2003,(14)
双钩有优势在竞技钓中使用双钩似乎已成定势。双钩有很多优势,主要的大概是下列几点。1.符合溶散性饵料的需要。短时间内,即使一饵完全溶散,还有另一饵未溶散完,可避免空钩钓鱼。2.钓饵在水下可形成不同的状态,如双饵悬浮、双饵卧底,一饵悬浮一饵触底等。不同的饵态更适合不同的鱼情。3.双饵飘落目标更显著,激发鱼儿的食欲。4.竞技池鱼的密度大,双钩上鱼的可能性增加了上鱼的效率。5.在调标中,可拉大调目钓目的距离,增加调标空间。6.在野钓中可采用多种饵料的配搭(包括荤素配搭),以试探鱼的口味。双钩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是易于缠绕,操作不…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5,(17):34-34
1999年5月,翟少明在一次比赛中创造了时速265尾的钓快鱼纪录,钓法是拉饵打浮,吉彦军也参加了这场比赛。赛后,在许多人对怎样开饵和如何制作、使用拉饵盘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吉彦军发现,抛钩后是让风线绷直,牵制浮标下沉,还是将其松垂在水中,这对钓饵的摆动和提高中鱼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6.
活饵钓鲇     
杨天举 《垂钓》2002,2(7):42-43
水蛭挂钩有三法:1.单钩挂尾部(宽端)吸盘处,露出钩尖倒刺。2.单钩挂颈部(尖端),亦露钩尖倒刺。3.双钩分别挂吸盘、颈部。挂好后,钩饵入水即可垂钓。此时水蛭首尾摇摆不已,身体蠕动,诱鲇很快,且抗小杂鱼闹钩,还可以长时间不用换饵。水蛭为钓鲇首选佳饵。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刘飞 《钓鱼》2007,(8X):28-29
(五)上饵手法。将饵上在钩上分为搓饵、拉饵两种基本手法,钓大鱼有时候还可以将饵攥在钩上。以下是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枪兵 《垂钓》2006,6(6):29-29
自从拉饵技术诞生以来,拉饵盘也随之成为竞技垂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早期的拉饵盘大多是选手自己动手制作的,粗糙、笨重。有的就是有机玻璃背面加上大陀的磁铁。如今的拉饵盘商业化程度很高,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笔者总感觉,如今在市面流行的拉饵盘有一个通病:注重商品外在美观,忽视了拉饵盘内在技术要求。小小的拉饵盘,生意大市场,那是生意人的生意经。我们垂钓者需要的是更符合技术要求、更能充分发挥技术特点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严实 《钓鱼》2007,(4X):16-17
搓饵大,重,鱼吸不进嘴,所以用拉饵,但拉饵盛行并不完全是鱼吃口轻。比如鱼聚得多,鱼叠鱼,摞起来了,频繁接钩,拉饵因为轻,下降慢,逮接口有利;水浅,水浑,鱼层乱了,用拉饵是因为鱼抢钩快,反应强烈;鱼食动态饵,搓饵两钩触底没口,要逗了才咬钩,改拉饵,自然动态,鱼就咬钩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郁文生 《钓鱼》2011,(18):37-37
众所周知,在竞技钓中使用双钩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双钩有很多好处,归纳起来主要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双钩巧用效果佳 1.双钩可以让钓饵在水下形成不同的状态。譬如,双饵卧底、双饵悬浮,或一饵悬浮一饵触底等,选用不同的饵形、不同的饵层更适合不同的水情、鱼情。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4):20-20
鱼吃钩送钩时,子线长度会影响灵敏度,鱼水平拉饵时会不会影响?如下图。设单钩悬坠钓组在水中悬浮,钓组为调M钩N,鱼在水平方向F吸拉饵钩时标尖下沉0.1厘米,求子线在10、20、30厘米长时饵钩的横移距离。在标尖下沉同样大的距离时,如果因为子线的长度不同,饵钩位移的距离不同,我们就可以分析鱼在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大家知道,鱼在吸拉饵的时间很短,标尖常常是有力的一扽。这说明鱼在瞬间吸拉饵钩时,水对钓组的横向位移阻力较大,钓组在瞬间没有或者很少有横向移动,这就使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假设鱼的吸拉饵的时…  相似文献   

12.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6,(23):12-13
悬、浮钓两种调标法:以钩饵悬停、穿越于各水层的调钓手段,来狙击鳊、鲂鱼无疑是吻合鳊、鲂鱼中下水层栖息的习性。左图的两钟调标方法可帮我们实现此目标。1.双钩带饵调标:双钩挂饵后,通过修剪铅皮,使钩饵悬停半水。此种调钓法,可轻而易举地将双钩饵置于鳊、鲂鱼出没的水层。  相似文献   

13.
吴芜 《钓鱼》2014,(11):16-18
"台钓"很简简单,记住"调4钓2,搓饵钓底"就行了。拉饵出现后饵轻了,原原来搓一颗饵压标标尖1~3目,两颗饵压2~6目,调4钓2保证两钩触底。拉饵的不同是拉大饵下钩轻触底,上钩离底,拉小饵两钩均离底。钓快鱼用拉饵是因为鱼离底了,但拉饵有个缺点—鱼口乱,标相多变,在搓饵下挫1/2目、1目就能中鱼的信号在拉饵就显得夸张了。拉饵口多,但中鱼率低,不足30%。对此钓手想了许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于是有了打频率。  相似文献   

14.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0):12-13
拉饵的选择与调制尽管拉饵使用起来简单、快捷,可随意地拉大拉小。但是用做拉饵的商品饵在选择与调制上,可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拉饵的状态调整不好,其结果不是拉不出饵来,就是拉出的全是面筋,根本无法使用,所以调制拉饵的成功与否?与饵料中添加的小麦蛋白纤维多少及兑水量都有直接的关系,丝少了,拉不出来或拉出的饵小且粉,入水后钩上的饵就没了。丝多了,拉出一团不雾化的面筋,成了“死疙瘩”鱼不爱吃,而且,堵住钩门有碍中鱼。拉饵的脱水量也是不可小觑的。由于饵料的成份不同,它的吸水量是有差异的。初学者不妨取单种拉饵饵料试一试。先将它分成若干等份,再分别加八不同的水量进行调和,取一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将拉出的饵,分别置入杯中观察,就会发现入水后的拉饵状态差别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5.
笋子  张铨 《钓鱼》2006,(17):14-14
双调目调钓法(见《钓鱼》2006年2期),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显露其优点和缺点。曾经介绍过的使用“有钩饵调目”和“无钩饵调目”两种调目。主要优点是钓目、子线钩饵状态、钓组灵钝状态相关性很强.钓目能够比较精确反映水下子线、钩饵状态。换句话说.看到钓目就能够知道水下子线、钩饵状态。这对于精确调钓和理论探讨。很有好处;主要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要把双子线、双钩饵挂上、取下。不符合平常的操作习惯。平常保存线组时。子线和主线、连接环是连接好了的。  相似文献   

16.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6,(13):12-13
1.带饵调标:所谓带饵调标,完全是基于鲢、鳙鱼(栖息于中上水层)的习性为出发点。那么,如何实现双钩饵悬停于半水呢?首先,得探明钓点的水深,然后将浮标往铅坠方向移动,使双钩悬底,接着在双钩上装挂与垂钓时大小相等的钓饵,抛入窝点,通过反复修减配重的铅皮,达到钩、饵、坠悬离水  相似文献   

17.
一、调标基础:重力浮力平衡关系钓鱼要得心应手,调标是关键之一。调标的目的,是要知道水下钩饵的状态:是悬浮还是卧底?是全卧底还是部分卧底?脑线绷直还是弯曲?如果是双钩,还要知道每个钩饵都处于什么状态。在垂钓  相似文献   

18.
怎样拉饵     
近几年,随着垂钓活动的风靡与发展,使用拉饵钓法在广大钓友中越来越盛行。拉饵已经不是竞技塘中钓鲫的专利了。在一些水库、野塘等自然水域,经常也见到有人使用拉饵大放光芒。有部分较传统的钓友感到使用拉饵挺困难,其实你只要在钓组配备和调饵的状态上稍微注意一下,你也一样能为拉饵高手。在钓组上,钩子型号不宜过大,钩条一定要细,以便于鱼的吸入,最好使用短柄钩。长柄钩有一个缺点,拉饵时经常会在钩柄顶端和钩门底部出现两个饵团,会影响信号。短柄钩会使两个饵团合成一体,效果相对要好。子线号数不宜超过0.6号,也不宜过长,并尽量选择柔软…  相似文献   

19.
《钓鱼》2007,(8)
搓饵大,重,鱼吸不进嘴,所以用拉饵,但拉饵盛行并不完全是鱼吃口轻。比如鱼聚得多,鱼叠鱼,摞起来了,频繁接钩,拉饵因为轻,下降慢,逮接口有利;水浅,水浑,鱼层乱了,用拉饵是因为鱼抢钩快,反应强烈;鱼食动态饵,搓饵两钩触底没口,要逗了才咬钩,改拉饵,自然动态,鱼就咬钩了……  相似文献   

20.
秦犁 《钓鱼》2014,(6):12-14
一钩钓双鱼的概率万分之一,双钩、双饵加上有意放一口,钓双鱼的概率提高到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