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体集邮”乃我新创的一个名词。何谓“立体集邮”?是相对于邮票——邮册——邮集的“平面集邮”而言。何谓“平面集邮”?邮折上、邮册里的邮票、邮品,不论你怎么摆放,都是平面的、二维的;邯集贴页上的邮票、邮品,不论你如何展出,也是平面的、二维的。常规的集邮,不论是传统集邮的方式,还是专题集邮的方式,不论是搜集、整理,还是欣赏、研究,基本上是静态的“平面集邮”,只有少数集邮类别如极限集邮、原地集邮和某些需要实地考查邮路邮史的例外。“立体集邮”就是让邮票立起来,让集邮者走近邮票、走进邮票。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邮坛,有位公开声称“集邮只是玩玩而已”的名家,他便是林霏开(李德铭)。每得闲暇,他或徜徉集邮街,或“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居然为我们“拈来”了《集邮与欣赏》、《集邮乐趣集》、《世界邮票小型张》、《世界邮票精品图录》、《邮海掇英》等10部集邮专著,在国内够得上是一位“多而精”的邮文耕耘者。  相似文献   

3.
杜明明 《集邮博览》2013,(10):44-45
2012年11月6日,笔者收到浙江省集邮协会寄来的“纪念浙江省集邮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封一枚(图1),在欣赏钱塘江六和塔的美景与蝴蝶造型的集邮漫画时,猛然想起我还藏有协会成立时的一枚趣味片(图2)。  相似文献   

4.
自打米卢在中国国家足球队提出“快乐足球”的理念之后,在集邮界又产生出“快乐集邮”的口号,这一口号提的好,提的非常及时。其实,“快乐集邮”这一概念,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它是伴随着集邮的诞生,一直存在于其中的“无形的魂”,只不过是“快乐集邮”作为集邮的灵魂,在大多数集邮者的心目中早已“出窍”罢了。因此,找回失去的“集邮之魂”实在是好,太有必要了。凡是有较长邮龄的人,大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以前集邮者都是以自我欣赏、自娱自乐为目的的,人们全然没有担心邮票暴涨的烦忧,集邮就是从中求知、求乐,真可谓是“清心寡欲”的高雅活动,玩起邮来浑然忘我,好不快乐。及至现在,也仍有那么一批铁杆邮迷,任凭邮票翻来覆去的暴炒,我自跳出圈外,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集邮的发展,沪上许多公开发行的报纸开设集邮专版。现按开办时间顺序作如下简要介绍。 《上海邮电报》“集邮世界” 1980年问世,逢周三出版,是上海开设集邮专版最早的报纸。刊于第4版,设新邮报道、集邮课堂、方寸论坛、欣赏与评析、港台之窗、封片戳等栏目。经常报道国内外(重点上海)集邮动态和专访,重视刊登引导集邮者正确集邮的文章。集邮课堂栏目刊登过多组邮识连载,颇受集邮者欢  相似文献   

6.
《集邮简报》是由河南省邮电印刷厂邮协主办的一种“片刊”,于2003年5月28日创刊。该刊的宗旨是宣传集邮知识,刊登集邮要闻,介绍该厂情况。设有封片张欣赏、名人访谈、读者来信大观等栏目。该片刊属厂内刊物,发至各部办、车间、分厂、公司,供  相似文献   

7.
张立 《集邮博览》2012,(8):69-69
一般来说,邮票设计是专职设计人员的活儿,新中国所发行的邮票多是他们创作的结晶。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中有不少少年儿童,对于他们而言,邮票是“百科全书”,是欣赏艺术、汲取知识的窗口,各级集邮组织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开展集邮活动,更有意义的是组织他们亲手设计邮品。  相似文献   

8.
集邮照片记录了许多集邮活动的真实情况,欣赏集邮照片,可令人心旷神怡。获取集邮照片最主要的途径是自己去拍摄。《中国集邮报》的编辑王宏伟近几年来在《月坛邮刊》和《邮市月报》上,利用封二和封三连续刊出“王宏  相似文献   

9.
集邮是一项以收集、整理、鉴赏、研究邮票为内容的业余化活动。五彩斑润、丰富多彩的邮票,被称为大千世界的“百科全书”。青少年能够在收集欣赏邮票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开拓视野,接受艺术熏陶。建设校园化,推进素质教育,配合中小学生“减负”,丰富青少年课余化生活,应该开辟鲜活的课外教育资源,提倡集邮进入校园是方法之一。让集邮关注孩子们的求知领域和娱乐空间。  相似文献   

10.
2月22日 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市青少年邮协和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合办’97上海市中小学《上海在前进》纪念明信片图案设计比赛评选结果揭晓。 2月23日 虹口区集邮协会召开’98集邮工作会议,议决今年工作重点为组织撰写《伟人系列邮票》、《提高重要选题邮票设计质量》,进一步规范虹口邮市。 3月5日 ’98上海集邮节开幕(详见3296页)。 同济大学集邮协会举办“百年恩来 千秋彪炳”集  相似文献   

11.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5,(4):37-37
年票欣赏本期的重点题材是上年度发行的新邮评赏。在集邮传媒上,对于每种新邮的评赏,通常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发行不久,众说纷纭;二是年度最佳邮票投票前夕,攸关各套新邮蟾宫折桂的命运。自从“上海市集邮活动日”升格为“上海集邮节”以来,每年都有好几家基层邮协举办新邮评赏的分会场活动,因为上海全市掌握的选票总量在全国范围内举足轻重,这类评赏会的倾向性言论就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2.
邮游乐     
我退休后的生活既充实又快乐,这不能不归功于“集邮”和“旅游”,以及两者的结合。退休前我只是每年订购邮票,无暇去欣赏,更谈不上去研究和编组邮集。退休后我幸运地加入了北京市老年集邮会第二小组,这是一个邮味浓厚并温暖和谐的集体。从当初的组长吴振环、王慧到现任组长韩国光、石遐识,都对组员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  相似文献   

13.
旅人 《上海集邮》2006,(3):21-22
随着J、T邮票大量作为收藏品,其邮资功能被淡化;集邮的普及化、收藏的大众化,新邮的商业化,邮票已成为一种用为收藏和欣赏的微型艺术“图片”。笔者作为集邮队伍中普通的一员,用普通的眼睛去理解、去解读,在评赏中寻找另一番乐趣。  相似文献   

14.
一不留神,步入集邮的殿堂也有20余年了。20年来,集邮给我带来有儿时欣赏邮票的童趣;有寻长到一枚高面值信销票时的欣喜;当然也会有看着邮册中越来越多邮票被贬值、打折时的迷茫和沮丧;但更多的是在集邮中增长知识和分享知识的愉悦,所以对集邮——我才会一如既往和痴心不改。记得还是上小学时,星期天便经常和同学,还有邻居家的孩子们聚在一块儿,玩“放电影”的游戏;就是用  相似文献   

15.
收集与集邮有关的各种文字资料。如报刊、书籍、论文等,被称为“文献集邮”好还是“集邮文献”好,集邮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使用上有时也相互替代。“文献集邮”(或者“集邮文献”)源于集邮,是从集邮活动派生出来的。现代邮政诞生于国外, 集邮活动也是由国外兴起的,因此伴随着集邮活动而产生的“文献集邮”(或“集邮文献”)也带有舶来品的味道。我们从国际邮展的评审规则对“文献类”展品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外来词的特点。实  相似文献   

16.
时下有一句时髦的话“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如果用在“邮”上,如邮票、邮品、集邮活动中,又会怎样呢?以邮票为主体的邮政用品和其他艺术载体、文化载体相比较,其不同之点就在于,这是在一个方寸天地实现信息传播和艺术创作。也就是说,不同于其他大型的造型艺术品,从邮票邮品的创作和制作到集邮的欣赏和研究,皆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空间中完成。  相似文献   

17.
7月7日—9日,本市近百名中小学生集邮爱好者参加了’99上海市青少年集邮夏令营。 7日清晨,隆重的入营式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厅内举行,少年宫常务副主任、集邮夏令营主任曹厚康致开营词,并向小营员代表授营旗。静安邮局派员冒雨前来服务,为小营员们在纪念封上加盖日戳,并为小营员们奔赴镇江、扬州、南京三地送行。 下午,小营员们到了集邮夏令营第一站——镇江北固山甘露寺,这是1994年发行的《三国演义》第四组第2枚邮票“刘备招亲”的“原地”。小营员们边欣赏邮票,边在实地游览参观,加深了对这枚邮票上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18.
集邮与邮政是集邮界研讨的永恒主题,笔者集邮多年,自然对此话题深感兴趣。集邮者应当了解邮政。水有源,树有本,集邮活动也源于邮政。自1840年英国诞生了邮票,它为集邮播下种子。掌握一定的邮政史。我国是文明古国,从古代驿站演变到近代邮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集邮者应根据自己的条件争取多学一点邮政历史,这对集邮实践大有好处。学习相关的邮政法规。作为一个集邮者,不论是收藏、欣赏、组集、参展、邮学研究或是集邮品投资,都应知道邮政法规。因为只有了解与熟悉相关法规,才能帮助你收集到规范的邮品。此外还应知道有关邮资标准的变化,如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动化邮政”、“自助邮局”、“邮资标签”等,都要学习和收集,以便跟上时代的脚步,  相似文献   

19.
“集邮”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过与“集邮”有关的活动的人,更是感情尤深。他们曾经为“集邮”狂热过,沸腾过,也为“集邮”伤心过,失望过。“集邮”也就从原本简单的收集、鉴赏与研究,已变得关系到个人命运、企业存亡了。我不得不承认社会确实在发展,对现在的“集邮”有一些新的想法,源于“集邮”最源头的目标与动机。现在的集邮队伍看似很庞大,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队伍的组成,我们不难看出,是一支畸形发展的队伍,是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初期的集邮队伍的组成人员,都是集邮爱  相似文献   

20.
细读《2005全国文献集邮论坛获奖论文集》,感到这个“论坛”、这本《论文集》不啻是一场“及时雨”,中华全国集邮联牵头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集邮文献与集邮活动宛如“孪生兄弟”,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陈志川说:“现在国内第一流的邮票研究家,那一位不是从先研读邮学书籍而来。”其实,广大的集邮爱好者又何尝不是读了集邮书刊才认识集邮、热爱集邮和走上集邮研究之路的呢?而“文献集邮”作为新兴的一种集邮方式与类别,在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及时以一个全国性“论坛”,让大家认真、深入地议一议,给“文献集邮”一个科学的定义和定位;对“文献集邮”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实质性探讨;确保这项集邮文化活动健康、有序、深入开展,的确是非常及时、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