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戏剧演出是一个现场互动的心理流程,它的现场性体现在诉求与反馈的互动关系中,情感与情理是现场互动的渠道和内容,而情感卷入和情理诉求要通过戏剧情境的统摄,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诗情与哲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3.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但首先是感性的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建立在片面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导致了一系列逻辑与历史的矛盾.马克思创立感性活动理论,提出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概念,把人的感性从本体论层面提升到实践论高度.中国经济学当代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的感性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经济学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基础之上,依据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建立有感性特色的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感性教学是与理性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极力追求高考成绩的教育方式下,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理性教学,而这一理性教学已经凸显出一定的教学弊端。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所以感性教学也应受到重视,应成为当前可以改善高中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古诗词课堂上感性教学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5.
马联菊 《现代语文》2007,(4):104-105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诗词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的重点内容。儒释道文化对诗词的影响,是应该深入挖掘的核心。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诗词的文化感觉”,而且还要“情感体验”,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知觉过程,体会诗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接受诗词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通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对基督教与儒教与道教的分析比较中,可见中国文化注重感性的内在世界,崇尚淡然处世;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外在世界,崇尚积极进取,是有其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个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国伦理文化重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自由与自觉、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三个统一。自由与自觉的统一主要指意志自由与意志服从、道德自愿与道德自觉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要指丰富的感性欲望与合情合理的理性调节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主要指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该文还对“三个统一”在中国伦理文化重建中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如果仅停留于感性认识上,语文教学就会显得浅薄,理性的思考能让感性之花长盛不衰;理性的高瞻远瞩则需要借助于感性技术来化入学生心灵深处,使之得到文学的滋养.感性与理性应和谐交融.和谐交融的基础是用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角和学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性的技术来演绎理性的内容,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不同的文本,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也是有所侧重的.  相似文献   

10.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11.
<正>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镜头来教授夹叙夹议的碑记体散文,是关乎学生真正把握文本文脉、情理的有效教学抓手。本课教学从文本最为直观易感、震撼动人的细节描写解读入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逻辑分析着笔,以一个镜头来架构全篇教学设计,发掘《五人墓碑记》的叙议内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感性和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哲学词汇,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到感性和理性的彼此交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解析感性与理性;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成因;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实现策略,以从理论上帮助教学实现艺术与直观之并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模块教学体系、构建网状教学结构、完善各种教学手段,能有效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体罚按其内在动因可以分为感性体罚和理性体罚。感性体罚具有不可控制性,因此人们力图避免感性体罚,但感性体罚又是理性体罚的基础,理性体罚的内容是对感性体罚的内容的合法化与规制化。对于同一错误,理性体罚的内容和程度不总是相同的。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内,理性体罚程度的多少、内容的差异也会因教育的场所和儿童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虽然理性体罚的内容是相同的,却可能出于相反的体罚原因,其要达到的目的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感性和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哲学词汇,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到感性和理性的彼此交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解析感性与理性;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成因;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实现策略,以从理论上帮助教学实现艺术与直观之并存.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儿童是感性的"王子",理性的"睡眠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双双富有灵气的眼睛,我们既要尊崇儿童的感性,也要唤醒儿童的理性.情境教学,恰好在这两方面都满足了儿童发展的需要,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且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情理与法在中国的法文化传统中有着特殊的联系,虽然情理在现代司法中的作用日渐式微,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经常可以看到法律与情理等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和紧张,而情理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司法过程,乃至影响到司法裁判的结果。实践需要对情理与法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认真分析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朱丽叶分别是中国小说《红楼梦》和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爱情作为人的感性存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必然要受到以理性为主要取向的文化的制约。尽管东西文化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它们在对爱情这种人类行为产生制约的作用上是一致的。因此,东西文化间的差异,使得朱、黛对爱情表达的意志取向不同,对理性文化反抗意识不同,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由于她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物,都以感性存在对抗文化意识,都追求生命精神的永恒取向,因而又表现出很多的相似点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教学感悟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互渗透的思维活动,是心理感悟与教学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感悟的意义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双重确认。捕捉教学感悟要求教师有明确的创新动机,要深思善悟,要善于捕捉教学灵感和教学反馈。  相似文献   

20.
富有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西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模式,其基本精神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人进行情理兼备的礼乐教化,塑造人和谐的文化心理与完满的“君子”人格。尽管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注重以塑造情理兼备的“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应是我们的民族教育认真批判继承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