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纪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郁达夫(1896—1945),祖籍浙江富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从1911年开始旧体诗的创作直到1945年被日军杀害,郁达夫在34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为世人留下了《沉沦》、《过去》、《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一部部佳作。上世纪3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期刊《密勒士评论》将郁达夫列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是一个有争议的人。30年代至今,不少人对郁达夫的印象不外是颓废、感伤、耽于醇酒妇人等等。对于郁达夫晚期流亡海外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在新加坡办刊办报的不凡经历,却很少有人知晓。事实上,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抗日志士。他在海外利用报纸这一特殊的斗争工具,在宣传战线上殚精竭虑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海外办报并写下的大量政论已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无私无畏的宣传工作者。在郁达夫被日寇残忍杀害50年后的今天,回顾他在海外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研究他独特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郁达夫也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周凌云 《新闻世界》2010,(11):212-213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无疑是个"情多"的人,但这在那时的文化群中,并不足以特别到唯一。然而,表现形式的自叙体,感伤的多情去著文章,却形成郁达夫独特的文学架构和文学形式。郁达夫的多情累到了自己的一生,但也成就了在文学上的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与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是其时效性,鼓动性,以及为时代服务的战斗性。现代文学的一代大师郁达夫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到1942年2月撤退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共创作了社论、时势评论、杂文等新闻评论作品共220余篇。这些作品响彻着时代的号角之声,充满了正义凛然的阳刚之气,表达了郁达夫作为中华赤子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6.
书架     
《出版广角》2012,(5):92-93
《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著版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版定价:28.00元提要: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精选了郁达夫的《银灰色的死》《沉沦》《春潮》《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河》《十一月初三》等文章。因它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非常高的成就,固被称作是优秀短篇小说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8.
回想自己三十载编书生涯,起步纯属偶然。20世纪70年代末有幸参加《鲁迅全集》注释,开始关注鲁迅和郁达夫的友谊,又进而关注郁达夫其人其文,发现郁达夫留下不少关于鲁迅的文字,有回忆,  相似文献   

9.
去年上海图书馆新入藏了一批郁达夫的亲笔书信,这是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林艾园同志捐赠给该馆的。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的手札的发现和入藏于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在翻译领域也颇有成就.郁达夫的翻译活动以摘译、编译、译写及译评为主,由于其严格的选材标准,全译的数量并不多,包括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论在内只有30篇左右(散见于其创作中的译诗、译文除外).他主要撰文介绍西方文学家,并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学习和引进西方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创造社时期是郁达夫文学旅程辉煌的第一站,而其间的编辑工作则是他文学活动赖以展开的舞台和生命依托.正是凭借所编报刊的助力,创造社才异军突起,成为"声势凌驾同时的各种文学团体之上"①的文坛生力军,创造社元老之一的郁达夫也由此只手雕塑了自己新文学大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申朝晖  闫荣 《大观周刊》2012,(16):147-148
本文主要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点,解读郁达夫以《沉沦》为代表的日本背景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对日本人与日本文化渴慕背后的仇视倾向,同时分析中国早期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构筑起来的特殊心理机制,并探求制约郁达夫创作和叙事方式的文化心理,最终达到以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实现对文本深入的剖析,形成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由于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的诗名,《郁达夫诗词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便成为一本颇受欢迎的书。编者为搜集、编订此书,“历经三十年”之辛劳,出版社编辑又“作了详尽的核对、校正”,但书中仍有不少失误之处。如: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仅仅就身后的名气而言,郁达夫的名气大多了;但从政法史的角度而言,我想更应该关注郁达夫的哥哥郁华。郁华死亡的时候,是上海租界区的一位法官。郁华死于汪伪特务的暗杀。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与廖元善都曾留学日本,又都嗜书好学,喜爱藏书,曾收藏过大量的中外书籍与字画。他们俩又是情谊深厚的老朋友,郁达夫曾将儿子托付给廖元善抚养十余年,在福建历史上留下了感人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个拥有广大青年读者和追随者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他以与人大异其趣的文学创作给文学青年以深远影响,又凭借编辑的便利发现和扶持了众多青年作者。从刊物到报纸,从编辑到主编,从国内到国外,郁达夫在编辑岗位上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凸显了热爱祖国、关注民生、敬业奉献、提携新人的编辑精神,形成了热情率真的编辑风格。其编辑实践一如其人见情见性,也一如其文纯真唯美,为其复杂而悲壮的人生增添了感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刘鹤 《新闻实践》2011,(5):75-76
与郁达夫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相比,许多人对于他的新闻副刊编辑事业知之甚少。透过历史的纱幕,拨开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华民族的苦难之门,文学家郁达夫在远离故土的新加坡,将生命陨落前最后的光华献给了祖国抗日救国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郁达夫的友谊非同一般。1933年12月,鲁迅在郁达夫迁家杭州半年后,应王映霞之请,挥毫赠诗,诗云:“钱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沙浩荡足行吟。”这首后来被称作《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诗,在人们谈及鲁迅和郁达夫的关系时,总会一再被提到。由于鲁迅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人们对郁达夫迁家杭州之事似乎给予格外的关注。 1991年10月3日下午,我拜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映霞老人,曾请她谈谈当年郁达夫迁家杭州的往事。我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支持祖国的抗敌斗争,毅然奔赴南洋抗战第一线,开始专业从事新闻工作。作为抗日战争时  相似文献   

20.
父爱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之一,父爱的缺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往往会造成个人性格上的软弱、忧郁、敏感、自卑,同时也使人更加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敢说、敢做。郁达夫是一个典型的父爱缺失者。父爱的缺失对郁达夫性格气质的形成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