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史角度看,皇太极在巩固满文化与吸收汉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措施上,皇太极首先采取了基于满族文化而致力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在政权建设上,始终致力于缩小满汉文化的差距;在宗教和婚姻制度以及“殉葬”制度上也一定程度地采纳了汉文化中的精华。其举措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沿袭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二是尊孔崇儒,三是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所做的文化贡献完成了将满族文化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历史任务,并保存了满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苻坚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氐族人.他对汉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尊儒崇德、隆遇儒士和对"大一统"的强烈追求.苻坚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汉人,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和政敌都带有极大的包客性.然而苻坚的这种民族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忽视了西晋以来不断升腾起来的民族意识的强固性,错误地认为自己主动向汉文化认同、以极大的包容态度对待各族士人民众,就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3.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是金元词坛大家,他的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路历程.优越家世与良好师承为元好问的创作之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与生俱来的北方文化特质使其词作充满"英风壮气";乱世生存的艰难和"仕"与"隐"矛盾冲突为他的创作镀上了难以磨灭的光辉.他将汉文化传统与北方民族文化传统融而为一,在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明清时期皇室制度的确立与文教政策的推行,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汇融合;明清文人学士被贬贵州黔南,兴学教授汉文化,形成黔南良好学风;汉文化书院、社学、地方义学与黔南少数民族私塾的珠联璧合,成就了清代黔南都匀墨冲萧家村的"五进士",培养了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等一代布依族英才,造就了"影山文化";明清时期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水乳交融,成就了骄人的业绩,增进了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白族民居是汉文化在白族地区传播影响的产物,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从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文化,来看白族民居对汉文化思想、审美趣味、建筑风格的接受并最终形成了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7.
明代汉文化大规模传人云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大理白族地区为例,探究汉文化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变迁.大理地区崛起了知识分子士绅群体,他们积极学习、吸收、传播汉文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及行为准则,并与当地固有的淳朴民风相结合,形成了刚正不阿、清正廉明、重民疾苦的优良品格.此外,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大理地方学术文化发展兴盛.  相似文献   

8.
语言作为文化的裁体,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反映出文化信息的差异.因此从性别意识、价值观以及意象图式三方面,对"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形象的解析,有助于理解"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中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地区有了完备的汉文化教学体系,人们重视汉文化的学习,为白族诗人们运用汉语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白族诗人汉语诗歌写作具有如下的修辞特征:平仄格律的娴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这些既是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本民族诗人们顺应时代的一种创造.白族诗人在有机地吸收汉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过程中,也加进了自己的文化元素,使白族诗人的汉语诗歌写作,在继承中有了创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皇太极是满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有作为的皇帝,在其执政的17年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本文仅对皇太极在文化习俗上的改革略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长。满族在其形成和发展中,继承和保留了女真族的许多传统,随着他们向关内的扩展,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传统。这也是满族得以入主中原并稳定其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皇太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希望自己的民族进步,吸收学习汉族文化,摒弃本民族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落后于时代的习俗。但是,他又担心,吸收汉文化会使本族特有的品格、文化习俗全部丧失,这形成了他在改革满族文化上的矛盾心  相似文献   

11.
《李璧墓志》与《南齐书·王融传》相互印证,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江南借书之事。本文采信太和十三年借书说,对太和十二年、十三年间孝文帝文化改革的具体处境进行了揭示,认为借书江南的历史语境是鲜卑、汉文化共识的形成,借书的举措是经"群臣会议",受鲜卑、汉官僚共同支持的,其指向是解决当日争论不休的禘、祫、圆丘等礼仪问题。虽然此次江南借书无果,但不妨碍北魏访书、校书及吸收江南文化。孝文帝文化改革的结果是促进了鲜卑贵族的文化发展,这反过来又保证了孝文帝文化政策在魏末动乱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女真族在建立金朝前后,诸事草创,文化尚不发达。随着女真的勃兴,金政权的建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先进的汉文化,先进的汉文化也刺激女真人如饥似渴地主动吸收汉文化。  相似文献   

13.
金世宗在女真民族的汉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本人既深受汉文化影响,并依此来制定治国方略,同时又不忘女真旧俗的恢复,在其看似矛盾的心理当中,我们看到了其政策的合理性与统一性,并且触摸到一个民族在一段时期内文化心理变迁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方面,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出于解决"镇守"治理征服地区人才和治国方略缺乏及保护延续自己生命的需要,长春真人丘处机希图用道教思想感化雄主成吉思汗放弃野蛮屠杀政策惠泽天下生民,应邀于1222年在撒马尔罕会面。双方就强身、治国和教民问题做了蒙汉文化首次深层次交流沟通,成吉思汗可视为蒙汉文化交流的奠基者。其后及至整个元朝道教地位高踞佛、儒之上发展迅速,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亦逐渐在征服地区采取文明统治方式。此次会面以蒙古族"敬天爱命"和汉族"敬天爱民"为共同切入点,使两种文化在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基础上深入交流,成吉思汗保留自己文化独立性的同时有条件地包容和接受汉文化。这对时下的文化交流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字古老而神秘,汉文化是以汉字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汉字承载文化,文化包罗汉字。从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而汉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和汉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汉文化圈",其影响波及域外,成走俏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化涵化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在福建泉州陈埭的回族长期与汉族人民友好相处,不断接触、吸收汉文化因素,其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变化。本文从祀祖活动这一侧面探讨泉州陈埭回族的文化涵化。  相似文献   

18.
以叶渭渠先生分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时所指出的"和魂汉才"的模式为根据,分析紫式部在创作<源氏物语>时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学"在明代影响至巨",黔中王学"因其与王阳明谪居贵州和龙场悟道的特殊因缘,而成为"王学"的重要一支。但是,整个明代,与贵阳仅一水之隔的播州(今遵义)地区,却不见任何"王学"影响的痕迹。造成此历史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播州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抵制,二是明代播州地区汉文化水平的普遍衰落与文化发展环境的恶劣,三是播州隶属关系的长期不确定,使其未能有效对接中央文教政策。而"王学"不入播州这一文化现象更深层反映的是汉"夷"文化的交往,以及土司制度对文化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生成的整体维度来探讨汉文化建构的历史机制和发展模式,是当前汉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鲜见系统探索和不同观点的争鸣。汉文化的远承关系,要追溯到三代开创的农耕文化、宗法文化、礼制建构和道德精神模式;其近承关系,不仅表现为"汉承秦制",更表现为对东周各大文化圈传统的选择性继承。汉文化具有强大的除旧布新创造力,体现为制度的创新、思想文化的创新、社会风俗的更新、技术创新和物态文化创新。它是由七大文化圈基因的重组和更新而生成的,并不存在某种先验的汉文化范型。这个过程从建汉伊始,跨越了众多世代才完成新旧交替。所谓汉文化发源地的观点,不仅违背了中国历史上朝代文化生成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汉代文化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