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生态学是关于体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说.这门新兴学科体系结构的创设,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的理论上,还是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生态学体系结构的创设应涉及体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体育生态要素,体育生态环境,体育生态规律,体育生态基本原理,体育生态功能,体育生态系统,体育生态意识教育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3.
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本文主要谈职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方略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界由于长期缺乏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发了众多体育社会问题,触发了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文章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究。认为体育人文精神除秉承了一般人文精神的意义外,还有其独特内涵: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很难完整而全面地归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解读不同;体育科学体现了人文和科学融通的特征;体育科学是集中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特殊学术领域。但其根本来源是对体育社会实践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的挖掘;体育人是体育的人文精神的集中承载者和发扬者:内化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是构建和谐体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5.
体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和界定范畴,体育组织的功能与影响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丰富与发展扩大。体育组织的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其主要可分为正式体育组织与非正式体育组织、赢利体育组织与非赢利体育组织、政府体育组织与非政府体育组织、国内体育组织与国际体育组织、临时性体育组织与永久性体育组织、综合性体育组织与单项体育组织等。  相似文献   

6.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了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作者从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生活、体育设施、体育知识、体育宣传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育系统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要构建和谐体育,必然要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高校体育和谐建设,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相关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根据以上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构成的终身体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国家教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于志超 《考试周刊》2013,(54):119-119
<正>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  相似文献   

11.
李培庆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3):97-99,79
从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材内容设置、体育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评定方法几方面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发展理念上应体现健康体育的实施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休闲体育的引入及与社会体育的接轨,体育的本质属性特征与职业教育特征的相互融合与促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体育文化是发展繁荣体育运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软实力,要打造全民健身的理念,塑造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在当今体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中大力推广体育欣赏教学活动。体育欣赏教学的大力推广对于体育知识的积累、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行为的发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欣赏推广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的水平、体育文化的层次。因此要大力推广体育欣赏,以此来构筑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时代精神,就必须倡导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提倡健康与文化并重.加强高校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校体育教师需深入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理念内涵,对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心理学等体育文化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对体育健康和生存美学理论加以研究,运用体育文化传播手段来传承高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由王清玉、刘一民教授编写的《大学体育教程》一书,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面临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和体育伤害责任的认定无法可依的尴尬困境。其走入困境的归因,在学校体育层面,主要是体育课程难以保障;体育资源难以满足;体育安全难以立法。学校体育深化改革,需要更新体育理念,强化体育政策,抓紧体育立法,加大体育投入,深化课程改革,实行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体育分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各社会阶层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活动的项目、体育活动的场所、体育消费水平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称之为“体育分层”.基于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分别从体育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种类分析了体育分层,认为体育分层现象属于体育社会问题,并具有结构性和变迁性体育社会问题的双重属性.围绕体育分层现象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如何解决体育分层问题;如何选择体育分层标准;如何研究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6.
浅议如何树立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连霞 《成才之路》2009,(16):68-68
学校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观的关键。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当今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意在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动机现状,分析体育动机与体育行为、体育动机与体育效果的互相关系,探索体育动机激发的手段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陈强 《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7-158
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实现。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仅是普通高等教育也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高校体育继续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以保证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平 《教育与职业》2007,(29):180-181
文章通过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构成终身体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文旨在探讨高校构建和谐体育与社区构建和谐体育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相关书籍资料,查阅近十多年来有关高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和谐体育的相关科研论文,通过对资料的逻辑分析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所存在的弊端,来探讨在构建和谐体育中高校和社区体育的相互促进作用。结果:高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较好的场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社区体育可以为高校体育提供实践和资金方面的优势。结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利用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