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编辑部里,论年龄,许法新同志大概是最老的一个。可巧的是,他也是我的一位最老的同事。我初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九三九年。屈指算来,四十六年,那已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到了贵阳,当了《贵州日报》的记者。这个报社到底有几位记者,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  相似文献   

2.
杨子才同志是一位足勤笔健的老记者.一位忠恳敬业的老报人,一位统领军事新闻大军的老领导。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友与为文做人的良师。子才同志除了履行好一个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者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办好报纸外.还在杂文及诗歌创作等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写下了大量作品。他的洋洋九册《萤窗集》,足以说明他杂文创作之丰.令人感喟有已。  相似文献   

3.
杨子才同志是一位足勤笔健的老记者,一位忠恳敬业的老报人,一位统领军事新闻大军的老领导。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友与为文做人的良师。子才同志除了履行好一个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者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办好报纸外,还在杂文及诗歌创作等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写下了大量作品。他的洋洋九册《萤窗集》,足以说明他杂文创作之丰,令人感喟有已。子才的杂文,往往是从古人先贤的轶闻趣事起始,边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4.
郑文 《新闻与写作》2002,(11):10-11
1984年11月25日,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三百多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欢聚一堂。颁奖台上,一位新闻界老前辈对获奖的经济日报记者庹震说:“你是今天到会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这一年,庹震25岁。庹震在大学学习的是经济学专业,对新闻他是从零开始起步。报社领导的培养,老编辑、老记者的帮助,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二十年间,在新闻事业的实践过程中迈出了扎实的步子:1982年8月进报社,很快在采编岗位上崭露头角5;1993年当选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被评为高级记者,当时只有35岁;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84年起,先后任经济日报总编室负责人,工交部副主任,记者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经济日报编委兼记者部主任。1996年任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至今。他一边承担一定的部门和报社管理任务,一边坚持采写和组织编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程洁 《新闻记者》2001,(3):38-40
这将是我这一生中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采访。在刚起步不久的记者生涯中 ,我遇上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同龄人———他曾犯下滔天罪行 ,在逃两年。与他的接触中 ,我体会到了作为同龄人所不易体悟的东西 ;这些感受更让我明白了———“记者”这个名词背后更有它的另一番意义。就在年前 ,曾有一位读者给报社来信 ,他说 :“作为记者 ,他承担的不该只是报道任务 ,记者的身上更肩负着启迪民智的社会责任。用手中的笔去开启大众的民主、法制意识 ,自由、平等观点。授之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记得当时在阅报栏上看了这封信后 ,报社的副总编辑任洲…  相似文献   

6.
“离开报社33年了,我现在仍然很关心报纸。”一见面,全国人大代表王茂向我流露出对新闻事业的眷恋。今年62岁的王茂代表,1949年到《江淮日报》 (今《安徽日报》的前身)工作,当过记者、编辑,一干就是10年。后来他改行从事哲学研究,现任安徽  相似文献   

7.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10.
有一家地区报社的记者部按行政区划分配采访任务。刚刚分到报社的一位大学生主动要求到邻近的某市(县级市)去,因为该市在当地经济最发达,全地区四个亿元乡镇占了三个。大学生认为那里好出新闻。有个老记者意味深长地一笑,要求去最贫困的一个县。一段时间后,老记者写出了好几篇有份量反响强烈的文章,大学生只拿出两篇一般的东西,有的读者还来信指出他“炒冷饭”,变相抄袭了过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樊云芳 《传媒》2001,(5):49-52
那是1980年11月初,报社一位老记者从北京打电话来,说有一位知识分子得了癌症,现已病入膏肓,你能否去看望他一下?傍晚,我推开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12号病室的门,我的心骤然紧缩起来:僵卧在床上的病人——与其说他是一个活人,不如说是一副骨骼!我正想退  相似文献   

12.
小过 《今传媒》2004,(5):52-53
几年新闻生涯虽然是很短,却也经历了不少别有滋味的采访,以下就是几则我最难忘的,每每想起,就有一些戚戚然。一篇稿两顿饭百般滋味2000年4月11日,我正式踏入新闻的门槛,成了一家日报的记者,实习记者。4月18日,我参与了报社一位老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关于一个江苏小老板因货款纠纷  相似文献   

13.
邱沛篁 《新闻界》2001,(1):38-39
许川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作为一位党的宣传工作战线领导干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热情关心和支持新闻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二十年前,我参与筹建的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次招生了。 1981年 10月 5日,我带领刚刚考入川大新闻专业学习的 80多名学生到四川日报参观访问,时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的许川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先请报社的李策同志陪同我们到各个编辑室和排字、印刷车间参观,了解一张报纸诞生的各个环节,然后在报社编辑部二楼会议室与大家亲切座谈。他向大家讲述了四川日报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4.
编辑敢于“三放弃”王育英1978年我从报社调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当时的一位老编辑告诫我,你到出版社想要安心干下去,就得下定决心敢于三放弃。一放弃著书立说,二放弃成名成家,三放弃出头露面。我说您别吓唬我。他笑了,你不相信?那就走着瞧吧!近20年的时间转眼...  相似文献   

15.
我有位同窗调到一家报社任副刊编辑,日前见面小叙,问及分管哪个方面,他尴尬地一笑说:“专门修改‘关系稿’!”听罢,我不禁为之愕然。  相似文献   

16.
胥海波 《军事记者》2014,(10):56-56
2009年秋天,沈阳军区前进报社副社长孙永库正式退休,那年他55岁。他想,我还正年轻哩。就在别人还在想象他如何面对夕阳之时,他已奔向了一条澎湃在他内心多年的情感道路。记录小人物的精彩从1972年走入军营,一直到到报社当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17.
我有位同窗调到一家报社任副刊编辑,日前见面小叙,问及分管哪个方面,他尴尬地一笑说:“专门修改‘关系稿’!”听罢,我不禁为之愕然。  相似文献   

18.
“我上任后,要让我们团的新闻报道走在集团军的前列。”1992年11月23日,傅开强向团党委立下了“军令状”。他上任第一年,果然实现了诺言。他被军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了三等功。当有人打听傅开强的成功秘诀时,他爱用简短的话语回答: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事开头难。写新闻是份苦差事,当傅开强正儿八经地坐到办公桌前,才感到这碗饭不是好吃的。几十篇稿件寄往报社,竟没一篇肯出来“露露面”,这下可急坏了他,倔劲一上,便蹬车到了济南。报社一位老编辑热情地接待了他。当老编辑仔细看完他随身带来的稿子后,便耐心地给他讲新闻…  相似文献   

19.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最近听一位同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报社一名被誉为"老黄牛"的老记者,因琐事与领导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闻之颇感意外.在作检讨时,这名老记者说,最近总感觉工作压力大,心里很孤独,领导极少找他谈心,不了解他平时的一些困惑.这一事件可以给媒体领导提个醒:谈心切莫忽视"放心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