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雀记》是一部经历过艰难探索后的蜕变性的作品,苏童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风格等方面都试图突破围"苏童式"的风格,但是作品的背景又回归到了大家熟悉的"香椿树街"。本文试图以苏童在《黄雀记》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小说中形成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探索苏童的《黄雀记》是转型后的回归还是真正的蜕变。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5):58-60
故乡与童年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经常书写的母题。"枫杨树乡"与"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标,这两个"南方地标"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深刻还原了苏童的精神还乡与童年生活。在苏童的南方世界里,他用极其平静的口吻为我们讲述江南的地理民族志,并通过一个个纸上故事建构起一个别样的江南水乡,其中蕴含了苏童奇诡的文学想象,散发出独特的神秘与诗意。  相似文献   

5.
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中。为了反映这种状态.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手法。一是流动的视角,一是叙事结构中的换位。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叙事方法采用的是“流动视角法”。他的《烧伤》、《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则采用的是“换位法”。但过于追求换位的新奇,使事情变得为了非理性的,失去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对于苏童的文学史命名,并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说法,主要有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等。评论界对于苏童小说的主题认识得比较全面,囊括了其小说想要表达的方方面面,包括罪恶、性、逃亡等,而且还注意到了在叙述美学方面的独到之处。苏童研究的热点很多,无论是对他的"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红粉系列"的研究,还是对他作品中的"还乡"情结、意象等的研究,都为研究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张应中苏童的创作甚丰,至1994年底,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苏童文集”已达五册,计百余万字。这些小说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系列。它们是:1.写童年、少年的“香椿树街”系列,包括《桑园留念》、《金鱼之乱》、《黑脸家林》、《伤心的舞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为研究蓝本,将短篇小说中接踵出现的"物象"作为研究线索,力图揭示物在此系列小说中的隐喻意义,和叙事上的作用,其中后者分为以下三点:一、人对物的超常迷恋引发的故事;二、从物的身上透射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关系变迁和状态;三、"物"在篇中具有"魅"的属性,为原本庸俗寡味的市井生活增"魅",形成一种瑰丽诡谲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