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物除杂题是今年高考失分最多的一题。反映了人们在物质除杂中,往往重视无机物的除杂而忽视有机物的除杂。有机物的除杂并不完全同于无机物的除杂,因为有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反应有它固有的特点。比如,大多数有机反应难趋于完成,一些有机物熔沸点相近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有机物除杂常用方法 1.洗涤、分液法:适于液-液混合分离型.若液态混合物互不相溶,可直接分液;若液体互溶,常是将该液体混合物与某种无机溶液在分液漏斗中混合,通过洗涤,使某一组分转化为溶于水的物质,形成互不相溶的液体,再分液除去杂质.注意分液漏斗中所加的无机溶液应选择仅与杂质反应而与所提纯的液体不反应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正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1.区别2.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变化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分解无机物能量变化光能化学能(储能)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热能(放能)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场所叶绿体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条件只在光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相似文献   

4.
与无机物的鉴别相比,中学化学中的有机物鉴别较简单,常用试剂、方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有机化学部分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机物性质复杂,有机反应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通过学习参与有机化学反应的无机物来把握有机物的性质或推断有机反应是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现将有机化学反应中经常涉及的无机物及与其反应的有机物做一个总结,以期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背景进入中考复习阶段,教师会选择一些必考知识点或题型进行专项复习及训练.比如,物质的除杂等.从中考命题对"物质的除杂"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是以选择题题型出现,但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因此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能快速准确地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首先要备足功课,熟悉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及相互转化,还要能判断出相应的操作方法,方能游  相似文献   

7.
<正>物质的存在不是静止的,物质之间在相互的转化.物质的转化体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如无机物之间的转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转化,实验室的转化,生产生活中的转化等;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利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人们可以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及鉴别和提纯物质.主要观点:不同物质的转化应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物  相似文献   

8.
由于有机物在结构上跟无机物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论在反应特征上或是研究方法上,也与无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单独提出来加以总结,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中学教材中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特点及方程式的配平等问题,在无机化学教材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作初步探讨,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有机物除杂常用方法1.洗涤、分液法:适于液一液混合分离型.若液态混合物互不相溶,可直接分液;若液体互溶,常是将该液体混合物与某种无机溶液在分液漏斗中混合,通过洗涤,使某一组分转化为溶于水的物质,形成互不相溶的液体,再分液除去杂质.注意分液漏斗中所加的无机溶液应选择仅与杂质反应而与所提纯的液体不反应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水分子可以看成由羟基(-OH)或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而成,所以脱水反应的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从有机物中脱去羟基(或氧原子)和氢原子,并使之结合成水的过程.有机物可脱水,无机物也可脱水.  相似文献   

11.
水分子可以看成由羟基(-OH)或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而成,所以脱水反应的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从有机物中脱去羟基(或氧原子)和氢原子,并使之结合成水的过程.有机物可脱水,无机物也可脱水.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中有一类“除杂题”,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某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除去,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除杂题”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除杂的过程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选择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反应的产物容易分离,操作简单易行;在除杂质过程中,被提纯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应该复原为原物质,即不增(杂)不减(主)。下面,试列举几种除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无论是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生产上有着广泛的用途。但由于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本性有所差异,因而二者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 一、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由于有机物多为共价化合物,主要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并无变化,因此不能用化合价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选用有机物做熔点降低实验。但常见无机物——碘和硫也能作为这类实验的理想物质:碘和硫两种单质互不反应,易得,便宜,处理方便,熔点均低于120℃,用便宜的仪器提勒(Thiele)管即可快速测定熔点。 1.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15.
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清除出去,从而获得要提纯的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除杂。物质的除杂必须抓住主要物质与杂质之间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和联系,来决定选用何种试剂或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症状一表现:除杂不完全,在除杂的过程中有新的杂质出现。症结:没有掌握除杂的原理,对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熟悉。突破之道:要熟练解决除杂  相似文献   

17.
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一类重要题型,其解题要点是选择除杂剂.一般来说,选择除杂剂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二是除杂剂只与杂质(除去物质)反应,不能与主要成分(保留物质)反应;三是易于分离,一般转化为沉淀、气体或水除去.对溶液类除杂题,因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根据“保留离子”和“除去离子”能快速、准确地选择除杂剂.  相似文献   

18.
有机物同无机物相比,在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则要深刻理解记忆有机化学中的概念、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性质、有机反应的类型等。  相似文献   

19.
一、物质除杂的原则混合物中,一般把量少的物质称为杂质.混合物的提纯,就是除去混合物中少量的杂质,不论所选什么方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除去原杂质,不得引入新杂质;②一般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被提纯物质反应;③与杂质反应后若生成新物质,则新物质必须易与主要物质分离.  相似文献   

20.
无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不象有机物那样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可循,但颜色是它的一个重要性质。掌握了无机物的颜色变化规律就能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从而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为《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因此本文就对无机物颜色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颜色的产生与物质对光的吸收有关,物质显色的原因在于它吸收并散射可见光。光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电子在分子中两个不同能级的跃迁会发生光的吸收和散射。物质在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