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仅仅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开始走向认知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IJako西和Joho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修辞的广泛应用现象进行研究,揭示了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过程,并总结出在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运用的三大功能,即语言学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传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同时 传播自身又是人类认知的对象。本文从认知隐喻 的角度,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关于人类传播活动的 隐喻,每一种隐喻都折射出特定语境下人们对传 播活动的理解。作者进而思考了传播隐喻产生的 社会基础以及不同隐喻下的传播活动对社会建构 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瑞金 《大观周刊》2011,(35):24-25
隐喻是一种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认知手段,人类以自身结构去认识世界的人体隐喻也是隐喻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而人体中首、尾也是经常被用来指代时间、空间等概念。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head(苔/头)和tail(尾)隐喻的不同,揭示了其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依次经历了传统的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语用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文化因素对隐喻的影响。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隐喻表达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从文化角度出发来探讨爱情隐喻的翻译可以有两大策略:保留策略和转化策略。前者包括直译、换译和补译;后者包括明喻译法和释义译法。  相似文献   

7.
刘婉婷 《大观周刊》2010,(37):27-27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文化有差异,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结合范例对部分英汉植物词进行对对比分析, 可以认识到文化对词汇演变的制约以及词汇所载蓄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也是语言装饰的手段。本文通过阐述认知语言学、分析隐喻语言的产生和认知模式,对英语隐喻语言的认知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语言中的隐喻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功能学的语法隐喻的研究成果,分析新闻标题里的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的表现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名章 《新闻界》2008,(6):109-111
隐喻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思维,本文探讨的是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新华网与人民网为例探视当前三大主导隐喻的具体使用。  相似文献   

11.
徐佳 《东南传播》2021,(4):98-102
Talmy认为路径作为事件框架中的重要因素,与运动主体由着密切联系.昆曲,我国最古老剧种之一,以曲词典雅,情感细腻著称.情感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抒发感情的常用工具,也大量存在于昆曲中.基于此,借助BFSU PowerConc 1.0语料库软件和MIP,文章从运动路径视角研究昆曲中人物随着相异路径的变化其情感隐喻的实现与表达.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路径中,人物实现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如,喜悦类情感隐喻偏重开放型路径视窗人物,部分爱慕类情感隐喻聚焦封闭类路径视窗等,进一步证实人类情感的表达是一次身心侵入式体验行为,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同时该研究扩宽情感隐喻研究范畴,对保护和宣扬中华优秀古典文学巨作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伍松菊 《大观周刊》2012,(42):16-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也呈现在语言之中。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语言的隐喻不仅体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更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虎”的中英隐喻对比,揭示其产生不同差异的原因,进而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甘利人  钱敏  高路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132-136
利用人们的隐喻认知现象,探索网站界面信息组织中的隐喻应用,对于促进用户理解界面信息具有积极意义。在梳理有关隐喻概念及其有关隐喻认知机理基础上,实验探索网络用户学习抽象概念时认知隐喻的影响作用,并对现有网络界面中的隐喻要素进行用户评价,从而为隐喻化界面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15.
随着视觉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融合,短视频成为了影响女性身体审美标准的重要工具,而关键意见领袖在构建女性身体消费的视觉隐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于一切使用视觉形象的媒介中的视觉隐喻,源于其认知性,表现为视听修辞形式,间接地传达隐喻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以期实现隐喻生产者与用户的共鸣。本文选取了四位顶级关键意见领袖,在视觉隐喻的理论视域下,考察隐喻机制的生成规律和表现特征,为女性身体消费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源于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宗旨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符号本质。在文化符号学观照下,人类整个文化系统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人类在语言活动中对世界的把握实际是修辞性把握,修辞力量是语言符号内在运动的表征,人对世界的把握的过程也就是"修辞构型"过程。在文化符号学观照下,人是符号的动物也从而走向了人是修辞的动物。  相似文献   

17.
张迪 《新闻实践》2009,(6):35-37
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以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报刊中广泛出现的报刊隐喻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的特点、隐喻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叙事结构,以及这些隐喻如何塑造受众的认知.最后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英体育新闻的战争隐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对抗激烈并极富刺激的竞技活动.为了准确、生动地对其进行报道,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体育新闻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应用.笔者经研究发现,隐喻是体育新闻报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语言手段,特别是以战争隐喻这类概念隐喻为主.这不仅反映在汉语体育新闻的语言中,英语体育新闻的语言也是同样的.美国著名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工具-"我们最平常的概念系统,我们用来所思考的和所行动的,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19.
郭宁  任丽 《新闻爱好者》2010,(2):180-180
认知语言学是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感知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作为基础来研究语言,探求语言与人类认知活动的关系.从而深人解释语言现象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它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影响的语言学学科。  相似文献   

20.
李永朝 《新闻世界》2014,(5):170-172
台湾学者邓育仁和孙式文基于概念合成空间理论提出了一种关于图像隐喻的解读模式,本文以此模式来研究公益广告中的隐喻现象,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公益广告中隐喻使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