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阐述俄苏革命歌曲传播背景和苏俄红色经典歌曲在中国传播影响的基础上,以20世纪重点传播时期为基本切入点,尤其是对建国之后苏俄革命歌曲传播情况进行总结,验证音乐的传播和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密切关联,并从红色音乐创作、大众音乐创作、民族管弦乐队打造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新时代苏俄红色经典歌曲在中国的传播,旨在文化交流背景下更好地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探讨红色经典歌曲的德育功能体现,提出构建红色经典歌曲"三维三融"教学模式,"三维"即通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承"红色精神三个维度,对红色经典歌曲进行深入赏析,实现"三融",即线上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三个渠道相融合,让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歌,除表现草原儿女对家乡的深情外,更全面的是表现了广大蒙古族同胞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眷眷深情。今天,强调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和高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经典歌曲。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族舞蹈历经远古时期、周秦时期、汉魏南北朝时期和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各历史时期的汉族舞蹈的历史进行梳理,希望有助于师范类舞蹈专业汉族舞蹈史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纤维艺术的孕育、发展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了西方四个时期审美观的影响。这四个时期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运动时期、现代艺术时期和后现代艺术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历史演绎、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从先民时期到明清时期体育发展的审美观念及流变过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先民时期体育审美观念逐渐派生,春秋时期体育审美观念得到发展。隋唐时期体育审美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到了明清时期体育审美观念开始衰弱。  相似文献   

7.
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一次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次会议分别是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水岭;其次,两次会议分别是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转折点;再次,两次会议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02—1949)的课程演进对于中国近现代国文教育史和师范教育史研究具有有极大的史料和理论意义。作为清末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教学、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在1949年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大学堂”时期(1902—1912)“、北高师”时期(1913—1923)“、两师大”时期(1924—1931)、合校后的“北师大”时期(1932—1937)“、西北师院”时期(1937—1945)和“返平复校”时期(1946—1949)。除将最后两个时期合并陈述之外,以上述各时期为限,依照历时的维度分阶段阐发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课程的演进,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此时期中国的国文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沉浮。  相似文献   

9.
通过我国几个历史时期教育改革与体育发展关系的简述,浅析了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是同时期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动力,特别是对这个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起着更大的影响和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纵观山西地区的政区沿革,汾州府的沿革最为复杂,不管是统县政区的沿革,还是县级政区的变迁。汾州府的沿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太原郡时期、西河郡时期、汾州时期以及明万历二十三年以后的汾州府时期。而北朝以后汾、石二州的分立,为汾州府的建置奠定了基础,汾州府的出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北朝时期局势动荡,政区沿革混乱,因此有必要斥专篇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10~20年代为初创时期,其创作技法简单,结构短小,基本表现为歌曲加伴奏的形式;20世纪30~40年代为发展成熟时期,创作技法逐步提高,旋律清晰优雅,织体结构简洁,民族特点突出;20世纪50年代为繁荣时期,专业创作群体形成,作品数量质量大大提高,民族风格鲜明;20世纪60~70年代,以民歌和民族器乐为原形的钢琴改编曲大量出现,改编曲风格基本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钢琴音乐创作出现多元化的特点,探索新技法、体现新风格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阎肃同志1964年创作的歌词《红梅赞》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强信念,所以一经传播,便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敢问路在何方》一歌,形象地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朝着改革开放既定目标奋勇挺进时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3.
体育和音乐,是人类社会中独特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现象,二者共生共进、相互依托。2019年8月8日,在张家口举办了2019年度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音乐作品征集活动的启动仪式。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明确了奥林匹克会歌、奥运会主题歌、奥运会歌曲的概念;分析和讨论了奥运会主题歌的特点与文化内涵,探讨了北京冬奥会主题曲创作的基本构想和要求,以及对北京冬奥会主题曲做一个展望。期望为正在创作北京冬奥会主题曲和音乐作品的人们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也可以为北京冬奥会主题曲和冬奥会歌曲的遴选提供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
孝歌是我国民间丧葬活动中的一种习俗,一种仪式歌。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黔东地区的孝歌演唱已形成了:开场、接亡灵、悼亡灵、娱丧歌、送亡歌等基本固定的形式。同时,黔东地区的孝歌对社会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过“郑声淫”、“放郑声”。古“淫”字的用法意义决不是单一的。从《郑风》与“郑声”的关系,政治、经济、风俗等几个方面阐述孔子为什么要说“郑声淫”,从而集中表现了他的功利色彩。古儒经学家评《郑风》大都是对孔子这一提法加以注脚、推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地区的彝族尼苏人村落的"海菜腔",其成因、流传特点、表现性功用及音乐形式均与山歌的体裁属性相吻合,而其演唱场合、表现内容则与小调的体裁属性相一致.由此可见,"海菜腔"与其它种类民歌的单一体裁属性不同,具有"山歌"与"小调"体裁特征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7.
民俗生活是歌手的生存环境。晋北独特的民俗生活成为歌手滋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内容构成。晋北民歌所表述的情感和思想以民俗生活为载体,得以形象化和生活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并且获得了意义张力。  相似文献   

18.
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两千多年来,彝族民歌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息繁衍而发祥。彝族民歌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彝族社会生活的"镜子"和"百科全书",有高层次的艺术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彝族文化传承平台的价值和审美功能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楚辞研究还存在不少空白和混乱之处,因此楚辞研究确实还有深化的必要。楚辞研究要深化,除对楚辞作品要作认真细致的研究外,还必须批判继承前代楚辞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德彪西的音乐是在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成熟。德彪西独创的风格被西方音乐史概括为印象主义音乐,并称他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者。德彪西的音乐表现为旋律简短零碎,结构自由模糊,和声色彩斑斓,织体纤细精巧,配器细腻透明,力度层次渐变,音色丰富多变等特点。他打破了西欧几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创造了一种朦胧、飘逸、空幻、透明、幽静、纤细、优美、雅致的音乐音响,他的音乐给后代作曲家以启示,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