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批判     
“批判”是一个舶来词语.源于德语词“kritik“.我国学者也曾经做出过多种不同的释义.王国维译为“批评”.胡适译为“评判”.胡仁源译为“批判”.贺麟译作“论衡”.后来“批判”成为公认共用的译法。  相似文献   

2.
批评随想     
A 定义“批评”说批评者不懂批评,肯定过于武断。但真要较起真儿来,问一句“何谓批评”,还真让人发愣。为防尴尬,老老实实去查字典。先查《辞海》(缩印本),无“批评”条目,有“批评与自我批评”——释义: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又查《辞源》,无“批评”,有“批判”,意指“评论是非”。再查《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无“批评”条目,节外生出“批判理性主义”等。  相似文献   

3.
访肖军     
过去,我曾读过肖军的作品和对他的批判文章,也听过关于他的一些传说,模糊中,给我留下了一个不太好的印象。但和肖军见面,这还是第一次。元旦过后不久,因工作关系,我奉命去拜访肖军。一进院门,见一老者正在搬卸蜂窝煤。他动作之矫健,似与那满头白发很不相称。我上前问: “肖军同志住这里吗?”老者打量了我一下,问:“您是谁?”我说明了身份,他爽朗地笑起来:“哈哈,这回你可问到人了。  相似文献   

4.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0,(2):28-29
物归原主 诊所门前坐着两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哪儿不舒服?”护士问。“我吞了一个玻璃球。”“你呢?”护士问另一个小朋友。“我在等那个玻璃球,因为它是我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始于文化方面的批判,许多文艺作品,包括文学、美术、电影、戏剧及音乐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美术领域,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被揭露批判,扣上了各种各样的“莫须有”的政治罪名,其作者也遭到迫害。 全国美协秘书长华君武,1959年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开办了一个“社会生活漫画”专栏,每周画一幅,直到“文革”前夕终止。但在“文革”中,这些  相似文献   

6.
8月26日,“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女士因“没有维护德国之声所一贯坚持的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有“亲华言论”被停职。据德国《柏林日报》记者与张丹红本人取得联系证实,“德国之声”电台26日下午对她召开了“批判会”,并正式通知她无限期停职反省,要求她在停职期问不得对外接受媒体采访,也不能上“德国之声”电台的节目。  相似文献   

7.
论图书馆学批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批判性。目前,图书馆学还处于“潜科学”阶段,批判意识亟待加强。本文从论述图书馆学批判在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入手,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不良倾向进行了批判,进而探讨了图书馆学批判的功能及开展图书馆学批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邵继红 《大观周刊》2012,(46):310-310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相似文献   

9.
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正在深入开展之际,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批判“四人帮”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值得欢迎的。这本《文集》,选编了二十一篇文章,约二十五万字,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四人帮”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罪行,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理论战线揭批“四人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问上问下问行家朽木新闻离不开一个“问”字。无论记者,抑或编辑,乃至总编辑,莫不如是。这不仅仅体现在诸如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上。事实上,“问”。贯穿于整个采编过程的始终。一个好的记者、编辑、总编辑,不仅要对明显不了解、不清楚的新闻事实问个清楚,而且...  相似文献   

12.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一、问与答问:什么饼不能吃? 答:铁饼。问:什么伞不能打? 答:降落伞。问:什么马不能骑? 答:鞍马。问:什么球不能拍? 答:铅球。问:什么门永远关不上? 答:球门。问:什么枪能把人打跑却不能把人打死? 答:发令枪。问:什么叫“评论”? 答:没话找话。前面的问与答,是抄来的。最后一个问与答,是本人杜撰的。把报纸的“眼睛”和“旗帜”——评论说成是没话找话,话是说得“损”了点儿,但冷静想想,我们写的(准确点说是笔者自己写的)大多数评  相似文献   

14.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15.
张震方 《新闻与写作》2002,(8):32-33,34
小记者朋友们,当你第一次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院内的少年新闻学院,面对一幢幢大楼,你会感到很茫然,少年新闻学院是哪一幢楼呀?在哪一层呀?你只有去问别人才能知道。新闻采访也是如此,离不开一个“问”字,你想得到大量的新闻素材,就要去问。有人说,“记者”是“问者”,  相似文献   

16.
好新渊是“问”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问”,一是指会上提问,二是指会下追问,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不愁没有新闻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7.
邵建在《文学世界》1997年第4期撰文指出,鲁迅批判最深刻的一面,在于他的“自我批判”。鲁迅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第三者这个超然的位置上,他在对传统对历史对文化做深入的批判时乃是把自己摆了进去,这种批判真正是把锋利的匕首,“深刻”到了自己的心脏上。惟如此,本世纪以来,鲁迅的批判令人无法望其项背。面对鲁迅,我们今天的“文化批判”缺少什么,恐怕至少缺乏鲁迅那种严于自剖的精神。“自我”如果放逐为批判的盲区或死角,那么无论调门多高,它都不会走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去书店问一个小朋友你知道“接力出版社吗?”,小朋友都会告诉你“知道呀,我最喜欢他们出的马小跳了……”。  相似文献   

19.
脾在哪里?这恰如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  相似文献   

20.
杨虹  陈旻 《声屏世界》2008,(11):19-20
眼下,社会新闻“风风火火闯九州”,成为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道“佐餐”。社会新闻节目是一个宣传倡导真善美、揭露批判假恶丑的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其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发挥其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