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虹影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建构了女性唯美的诗学,展现了女性与生命、女性与苦难、女性与飞翔、女性与寻找、女性与幸福、女性与性等一系列隐秘的女性心理图景,探索了女性生存本相,并从生命出发引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真爱理想的追求,由之产生生存焦虑的情感交集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种反思明显烙上强烈的边缘意识印记,并经由其小说<绿袖子>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本,那就是蕴籍着唯美和诗性倾情书写边缘情境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2.
虹影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建构了女性唯美的诗学,展现了女性与生命、女性与苦难、女性与飞翔、女性与寻找、女性与幸福、女性与性等一系列隐秘的女性心理图景,探索了女性生存本相,并从生命出发引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真爱理想的追求,由之产生生存焦虑的情感交集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种反思明显烙上强烈的边缘意识印记,并经由其小说〈绿袖子〉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本,那就是蕴籍着唯美和诗性倾情书写边缘情境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里尔克〈严重的时刻》题目“严重的时刻”表明生命流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命运凝聚状态即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个体生命生存情境。本诗围绕生存情境。特选四个“严重的时刻”。揭示个体命运的必然流程。  相似文献   

4.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边缘,一个幽僻、冷落的处所,其地理意义的风景也许并不美丽;然而,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边缘"的人文风景又常常是崇高、壮美的所在,因为它饱含着作者的孤独和愤懑,是高标独立、落落不同凡俗的人格象征。屈原的《离骚》,曹植的《杂诗》(其四)《美女篇》,李白的《美人出南国》,杜甫的《佳人》,凡此等等,皆遭遇边缘情境的幽怨发愤之作。他们被逐出政治中心,身处边缘,躬自反思生存的意义,不得不重新认识自我,于  相似文献   

6.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7.
戴来是“70后”女作家中最有个性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爱上朋友的女友》是一部能够彰显其独特文学气质和艺术实力的力作。在这部小说中,戴来打造了一个荒诞、边缘化的灰暗城堡,城堡中缱绻着一群都市的边缘小人物,然而这些边缘人却是一群充满生命情态的人,他们的生命中溢满了挣扎、反思的生命追寻。透析这些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戴来深刻地解剖了当代都市边缘人在灰暗生活中真实、复杂的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8.
当代体育教师之生存,从总体上说是一种被动异化的生存,是生命表现和生命活动异化为生命活力丧失的生存状态,是有悖于本真存在的生存状态。倦怠的生存、被动的生存和疏离的生存是被动异化教师生存状态的现实表现[1]。在教育制度与"教育人"的变革博弈中,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体育教师是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品质,关注生命的教育应该创设和谐优雅的生活情境,创造和乐文雅的成长空间,积累生存技能,发展成长能力,丰富人文素养,让学生享受生活之美,成就和乐文雅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11.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本文就旨在通过品读他的诗歌,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体悟一种忠君爱民、舍身殉国的伟大爱国精神;一种坚持理想正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懈精神;一种蕴涵和升华了的凝重而深沉的有意志去作生命选择的时代意义,他所留下来的是经典的文学瑰宝;丰富而有价值的精神食粮;深邃而又意义的文化记忆。不断激励着当代青年人追求高远。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既是元代散曲作家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较之唐宋文学,元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反城市"文化倾向。元散曲作家采用远距离聚焦的态势观照城市,以乡村为本位,总结历史教训,对城市文化的弊端进行强烈而尖锐的批判。他们对城市的观照态度,暴露了古代作家群体在城市表现方面共同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同时也折射出被边缘化的城市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四家先后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富有个性的评价,他们或褒扬,或同情,或批评,态度,观点不一,这场出骚之辨对于屈原及楚辞的学功绩及学史地位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学批评中自主意识的加强,审神论独特的审美思想和个性化的人生经历,不难明晓汉代屈骚之辩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悲剧带有必然性质已经在古今视域融合中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阐释学的角度讲,屈原的悲剧实质是一种存在悲剧。他用个体存在的毁灭作为代价向人们揭示了生命内部所有的尖锐性、复杂性、荒谬性,以及生命存有的整个重负。究其根源,屈原准宗教性的知性思维方式与他悲剧的诞生不无关系。所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屈原带有意志性质的存在悲剧还应从他"国身通一"的思维切入,以屈原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关怀为视角,才更有利于对屈原的悲剧作出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Girlfriend Theology is a method of religious education by which women who have found power, voice, and authority might nurture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 girls within faith communities. This essay relates one portion of a larger project involv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with fifteen females. These females gathered in small groups and followed a four‐part method that began with one person telling a story from her life. This paper shares one of these ninety‐minute story sessions in which a religiously diverse group engages in God‐talk. From four such Girlfriend Theology sessions arose seven theological assertions—statements about God, humanity, and communities of faith—that sometimes affirmed and sometimes challenged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These assertions reflect emancipatory theological motifs when analyzed through the lens of womanist, mujerista, and Asian‐feminist theology. This essay draws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tory session reported and two of the seven theological assertions of Girlfriend Theology.

What would it mean for a girlagainst the stories read, chanted, or murmured to herto choose to tell the truth of her life aloud to another person at the very point at when she is invited into the larger cultural story of womanhoodthat is, at . . . adolescence?

Lyn Mikel Brown, Telling a Girl's Life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教育和人才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陈学文$湘南学院中文系!湖南郴州423000~~~~  相似文献   

19.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