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披检古籍中的微瑕偶疏,胪陈管见:其一,《四库总目提要》释总集之起源与实际不符;其二,唐勒非《楚辞》作家;其三,《说文》释“向”本义为北出You不当。  相似文献   

3.
候慧章《〈曹判论战〉中的‘加’字》一文,将“弗敢加”的“加”字训释为“变”,即动词改变之义,欠妥。因为:1.“加”的本义为“诬枉夸大”;2.“加”的引申义中不含有“变”的意思;3.“弗敢加”的“加”字用的乃是本义。  相似文献   

4.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5.
主要以《诗》《易》《书》《春秋》“三传”和三《礼》作为参照,考察本书所引上述书的情况。结果表明:《艺文类聚》之失甚多,而以注文当之误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7.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8.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段玉裁、朱骏声并释此“剥”为“扑”的假借字,今世学者多从之。此说不确。“剥枣”之“剥”释为“击”,应从“剥”之“剥裂”本义辗转引申得义,并非假借。  相似文献   

9.
《诗经·■风·七月》“殆及公子同归”之句,历代文选均将其释为抢婚之义。本文根据“公子”与“归”的原始本义,以及西周时期盛行媵妾陪嫁制度,此句应释为“害怕被■公的女儿看上而拉去陪嫁”。  相似文献   

10.
说"禹"     
禹,究竟是蛇还是人?从古到今,好像还没有定论。《说文》:“禹,虫也,从,象形。”现行《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对禹字援引《说文》为据,以其第一义即本义为“虫也。”并引徐锴的“牙齿虫病谓之龋齿”,作为佐证。《字典》还引《广韵》旁证:“禹,虫名。”这就使我们非信不可,禹到今天,仍然是一条蛇。其实龋是形声字。禹在这里是音符,和禹的字义毫不相干。鲁迅先生在《理水》中,对禹是一条蛇,已经作过批评。首先,汉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决定字的本义。禹字金文写作。上像三角形的蛇头,下像卷动着的蛇尾。横在其中的形,像一只连肘的右手。…  相似文献   

11.
The affair of the killing of Shaocheng Mao by Confucius first appeared in "Hsün Tzu - Yu tso" and also in such works as "Han-shih nai-chuan", "Introduction to ‘Chufa’ in Paihut'ung" by Han Ying of the Han dynasty, "Huai nan tzu - Fan lun" by Liu An, "K'ung-tzu-shih-chia" in "Historical Records by Szuma Ch'ien, "Chih-wu - Shuo yüan" by Liu Hsiang, "Chiang jui and Ting hsien in Lun heng" by Wang Ch'ung, "K'ung-tzu-chia-yü - Shih-chu" a forgery by Wang Su during the Wei dynasty, "Yin Wen-tzu's Ta-tao-hsia" a forgery brought out between the Wei and Chin dynasties, and "Hsinlun - Hsinyin" by Liu Chou of the Northern Ch'i dynasty. Later accounts of this affair differed greatly, and viewpoints were at variance. At present, I am offering my personal view and making a brief criticism of the fallacious sayings.  相似文献   

12.
释“饗”     
宋玉坤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3):34-34,91
王力和郭锡良对“饗”字的解释是不同的,在比参其他字书的基础上考释其本义。  相似文献   

13.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4.
《列子》中有大量寓言互见于《庄子》《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等。对比发现,同一寓言,在不同的子书中,或者表达相近的寓意,或者寓意有较大延伸,或者独辟蹊径,从中生发出截然相反的旨意来。究其原委,各家学说不同的思想倾向最终决定了寓言的剪裁,旨意的表达。从这些不同解读中我们可以窥见藏于其后的更本质的东西,这也成了理解先秦两汉诸子思想的便捷法门。  相似文献   

15.
楚国在兵分两路救赵灭秦之时面临着"亡秦必楚"的契机,为了更好地灭秦,怀王与诸将制定了怀王之约。怀王之约是对秦国的处理方案,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项羽与怀王的矛盾不断激化,项羽后来破坏了怀王之约,并诱发了楚汉战争。怀王之约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是刘邦统治关中的法理依据,促进汉帝国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帝王略论》记录了李世民与虞世南对历代帝王为政得失及君德素养的讨论,其中卷二涉及对两汉时期14位重要帝王的评价,通过比较来判定其政绩高下,这些论断语言平实,观点中肯,体现了唐初政治家的历史卓识和政治智慧,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追求,同时,在文本背后也体现了郁达夫的传统文化情结.本文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几个方面,如主体、颓废等,透视了传统文化对<沉沦>的艺术思想、写作构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晚清常州公羊学派的兴起,诸儒逐渐开始舒缓汉宋之防,汉学的自我更新亦随之兴起。经学研究内部出现了一股以《公羊》解《论语》的热潮,尤以辑录何休《论语注训》为盛。其中,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被后人批评为师心自用,而有"郢书燕说"之讥;相比之下,刘恭冕的《论语注训》,或兢兢于辑录,或引申其说,间裁断于己,而又论证严谨,令人信服。刘氏以朴实的乾嘉学风为根基,去认同今文家的素王大义,故而产生一种事与理的融通,在晚清群经公羊化学潮中独树一帜,并对后学产生一定影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