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素侠 《青年记者》2016,(13):3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群体以10 ~ 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51.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2小时;①用户群体的低龄化、上网行为的日常化成为当下我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特征.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呼唤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侵入,动摇甚至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地位.②有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体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③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是网络圈群交往的主要群体,现运用“个人利益—普遍利益”的视角剖析当前青少年圈群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从媒介时代的青少年存在方式、娱乐生活、青少年行为三个层面阐述了移动社交圈群中青少年交往道德风险的形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移动社交圈群中青少年道德风险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信和 《东南传播》2015,(6):124-127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传播为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建立与维护带来创新与变革。消费者生成广告深化了消费者在互动传播中的主体意义,为品牌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品牌传播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培育关注群体、信息价值驱动、自动生成代言人。价值实现的运行机制以品牌体验为主线,即消费者以自主生成信息内容来满足个性需求,并通过分享扩散来实现品牌形象的多级传播。机制优化可采取社会化媒体的融合化运用、公益化导向、创设自主驱动情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晨阳 《今传媒》2016,(12):162-164
信息时代,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之一也必然被重构.本文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出发点分析网络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场景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变化,在考察了互联网对家庭总体情感关系的复杂影响后,重点讨论了情境变动所导致的角色、行为及社会化的改变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平等化倾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从一个生物个体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并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适和社会的关系,始终保持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这个概念不仅规定了人类个体社会化的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且强调了生命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完整过程。人之所以要社会化,是因为:“(1)个体的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2) 个体  相似文献   

6.
2022年,联合国提出将在2024年9月公布最终的《全球数字契约》“,防止互联网分裂”是契约关注的重要内容,引发了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新探讨。本文以该话题为出发点,从技术与实践双重维度进行辨析,明确全球探讨中所提的互联网“分裂”所指及其叙事逻辑。其次,通过全球主流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定位“探讨互联网分裂”这一行为在互联网治理模式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互联网并未分裂,而是在治理层面上呈现出治理权力的“聚拢”趋势。通过对“多利益相关方治理模式的实际适用性问题”和“主权国家互联网治理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总结出聚拢概念及其体现的“本地治理、全球链接”这一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最终提出,在观念变革层面以网络地缘为路径对互联网治理层级再分类,在实践探索层面通过价值构建、文化引领、权威重塑三个方面,探索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未来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为未来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变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为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关系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对于在信息与知识两方面皆有较高需求的考研群体来说,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尤为关键。基于扎根理论,本文从人与技术互构的视角展开探索性研究,考察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实践和交往互动体验。研究发现,考研人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基于特定的内在需求和技术想象进入微信互动情境,并通过互相构建社会支持的实践过程完成“考研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于技术与人相互作用产生的获得感与约束性,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产生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赋能性支持,二是抑制性支持。赋能性支持包括功能型、情感型和关系型社会支持;抑制性支持表现为数字囤积、可见性隐忧和焦虑共同体。社群成员可通过数字规避、数字隐身和数字离场等形式进行利弊权衡和关系调适,以此来缓解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时空被无限缩小,而社会交往、社会群体、社会情境、社会认同等社会心理空间则被无限放大,从而开启了人本传播模式.其主要表现在:其一,主体上,从媒体到群体;其二,内容上,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其三,渠道上,从新媒介到“心”媒介;其四,营销上,从认知到认同.这些转型实质上是从入眼、入脑、入心等多层面进行互动,以促进人的社会聚合.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21):1-8
本研究探讨了以微博为例的互联网使用对记者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假设,考察了295名记者通过微博链接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情况,对记者之间的强弱联系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个体网层面来看,记者在职业群体微博链接网络中的强联系大多为紧密型社会资本,而弱联系大多为跨越型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网络规模资本和中间位置资本后,经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对记者在职业群体中建立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夏薇 《青年记者》2017,(20):12-13
技术革命后,接踵而来的总是媒介的革命.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已日渐减弱.受众大量的时间被社交平台牢牢占据,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演变为通过微博分享、微信群、朋友圈这些社会化、辐射式的传播渠道.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众多不同形态和模式的社会化媒体,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传播时代.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当下社交网络时代的传播系统,“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①但是,和社会化媒体、社会化传播相关的诸多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公认精准的定义,社会化传播的诸多特征也少有系统的理论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2.
曹霞 《青年记者》2017,(12):45-46
互联网培育了新的内容消费形式、情境和时空,内容产品吸引力的最重要法则就是在内容和形式这两要素之外加入关系要素.所谓关系要素,就是“使内容产品建立起一整套内容、形式与用户心理上的一种可感知的关系关联规则”.①关系产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个性化定制、即时性获取、场景化体验和参与式生产.本文以英国电视媒体BBC为例来分析关系产品的打造.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深度疾病”患者的叙事分析为方法,以中国本土社会学的“脸面”模型为框架,尝试从面子折损与获得的社交情境出发,探究以白化病为代表的这类“被看见”的病症,其患者从感知污名到污名内化为耻感的转化机制。研究发现,“月亮孩子之家”微信公众号的患者叙事呈现了“脸面”传导的三种效应:一致效应,家庭对“面子”的无视成为污名内化为耻感的重要“防线”;混合效应,白化病患者在获得社会支持后努力通过个人进取、为自己“挣脸”的方式以“回馈”帮助者、维护帮助者的“面子”,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病耻感的内化;异质效应,社会关系中的他人要求患者维护“面子”时,来自家庭与社会他者的双重压力使患者陷入习惯性自我怀疑与否定,污名转化为病耻感。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本研究尝试勾连中国本土面子理论与健康叙事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在应用层面,希望藉此唤起健康干预对患者因面子问题而陷入社交、失业等恶性循环困境的关照,亦探讨了研究对患者群体的意义、局限性以及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5.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搜索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引入互联网群体协作的思想,对社会化搜索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随后,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重点从动因(why)、用户(who)、目标(what)、形式(how)4个维度对社会化搜索的概念进行深入解析,并分别从行为、技术、应用、资源4个视角对当前社会化搜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题进行归纳,试图从理论上明晰社会化搜索今后的研究思路与方向;最后阐述当前社会化搜索的研究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学主体间性研究探讨世界的所有可以称为主体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交往等等的关系属性。跨文化新闻传播话语的意义可以从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话语形式、面子体系和文本间性几个层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8.
刘磊 《中国广播》2009,(5):39-42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痼疾。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突出表现为:制造虚假新闻的主体日趋社会化和权威化,虚假新闻趋向舆论监督话题和国际事件,虚假新闻的态势日趋表现为多米诺式群体造假,这种现象再次表明:整治虚假新闻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虚假新闻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新闻从业者有必要从社会环境层面深刻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20.
反观15年来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不难发现,研究者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的判断发生了从替代到竞争再到合作、互动和融合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过去停留在想象中的认识在实践中被调整和校正;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偏向宏观层面和传播技术层面的论述,转为更为关注社会情境、具体案例和传播内容。而随着研究的深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内容、方式和程度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