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出版工作》第八期刊载的舒宝璋同志的《古籍重印的几个问题》一文后,颇得教益,感到意见深中肯綮。除舒文已指出的《古文观止》(中华重印原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映雪堂本重排)的一些问题外,就我所见该书校勘疏忽方面的问题补充一例:李密《陈情表》(第二八四页)于“过蒙拔擢”与“岂敢盘桓”间即脱“宠命优渥”一句。所以,舒同志的文章能及时提出这些问  相似文献   

2.
整理古籍的第一关是标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处理古籍的工作,有些不在“整理”的范围之内。比如影印善本,根本不触动原书;又比如专书研究和现代文翻译,已经离开原书,另成著作。严格意义的“整理”只包括三种工作:标点,校勘,注释。从前,一部书可以有校勘,有注释,可是刻印的时候不加句读。现在相反,重印古书,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校勘或新注,可是标点是非有  相似文献   

3.
这里说的《毛泽东早期文稿》,是1995年出的第二版。卷末《修订重印后记》中说: “《文稿》出版后,编者、读者陆续发现一些错讹之处,借此重印机会,编者作了修订、更正。计订正文字标点49处,修改注释6条、文章标题1个。”(第742页) 可以知道,这比起第一次印刷的本子来已经有所改进了。我希望他日再印新版的时候,能够更加有所改进,就把我所见到的问题写下来,借编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整理古籍,标点是最基本的工作。唐人李匡文说:“学识如何观点书。”(《资暇集》)可见古时点书就需要有丰富的学识。我们今天去古已远,标点古书的困难就更多了。近年出版的古籍标点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标点失误的问题,即使是专家学者整理的书也在所不免。看来,标点还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说错误多少,也是比较而言的,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如果是一部三十万字的书,平均按十个字一个标点符号计算,那么三十万字应加三万个标点,千分之一就是三十处,即使出了一  相似文献   

5.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读《苏秦以连横说秦》了。第一次是上中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古文观止》中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二次是参加工作以后,自己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一  相似文献   

6.
古代标点通常称“句读”,这两字连用,首见于东汉经学家何休(公元129—182年)《春秋公羊传解诂·序》:“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而不可胜记也。”说明汉代学者对句读的重视,认为讲诵、理解、援引经典和前人著作,句读都是不可缺少的。“句读”中的“读”来源于《公羊传·定公九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在西汉成书的《礼记》就讲到古人把句读即析章断句等作为  相似文献   

7.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现在来写此文,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我于1979年写出《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1980年出增订本),开了一张《中国文化基本书目》.有些读者看到,就来函说,我那张书目共有一百二十多种,太多了,他们不可能有空来读它.请我再为他们开一张更精华更现实的书目,最好是在三、四十种以内.我几年前也听见一位从所谓名牌大学文科毕业的中年教师说:"我在大学读书,只读间接书不读直接书,连一本中国古籍  相似文献   

8.
《古文观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是古代散文选本中最流行的一种。“观止”本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季札观周乐,说:“观止矣!”观止是说听了这些音乐不用再听别的音乐了。取名《古文观止》,是说选的是最好的古文。这本书确实选进了不少第一流的古文。  相似文献   

9.
(一) 我国古籍里没有标点符号。《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什么叫“离经”?郑玄注释道:“离经,断句绝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完了把它分隔开来表示断句。到汉朝才有“句读”,“旬”指文辞语意已尽之处,“读”指语意未尽而须停顿之处,古书上朱红的圈圈点点便是句读的标点符号。宋朝时朱熹编《四书集注》才开始在每章之前用一个大“○”,每句之后用一个小“○”。到明代刊本小说又出现了两个专名号:一  相似文献   

10.
我知道这话说出来近于无知,谁不知道没有一二三的框架,也能把文章写得很好。然而,作为编辑却经常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即许多来稿的行文动辄就来个一二三,不仅如此,有的还在大一二三里套中一二三,中一二三里套小一二三。似乎离开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第一如何、第二如何、第三如何,首先、其次、再次……就不会写文章了。面对这一情况,我想任何一个对写文章还讲点技法的人,都不可能不生出一点感慨。对于文法问题先人多有著述。三国时代曹丕就说:“文本周而末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  相似文献   

11.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有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将近四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我国保存丰富的文化典籍,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浩如烟海,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一笔巨大财富。与其他专业相比,古籍出版虽然有着资源狭窄和不可再生的特点,但是,也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题材像古籍出版那样具有广泛性和恒久性的优势。像“二十四史”、“十三经”以及《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千家诗》等等都拥有众多的、世世代代源源不绝的读者,这是古籍出版中最大的优势。据调查,保存至今的古籍品种大约有10万余种,而实际上整理出版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加以整理,可以根据古书的内容、性质及流传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整理办法,或保存原貌,或整理提高,或普及推广,大致可分为5类:1.体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深远影响的经典性古籍,数量少,价值高,学术地位重要。2.流传较广、影响较广、为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古籍。3.需要普及的优秀古籍及选本。4.对专业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古籍。5.在历史上影响不大、研究价值不高的古籍。其中,普及读物是弘扬中...  相似文献   

13.
谈谈编辑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原同志原来约我来讲语言问题,我考虑以后,还是讲讲编辑工作。大概一个人干哪一行,就觉得哪一行不容易谈,因为我做语言工作,就觉得语言问题不大好谈。我也做过编辑工作,多少知道一点,因为只知道一点儿,所以胆子就比较大。正如有些书生喜欢谈兵,有些将军喜欢作诗,大概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我的编辑经验是这样,49年我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有一年时间,从78年《中国语文》复刊以来到现在,编了三年杂志。在开明书店实际上是在那儿编《文言读本》,没搞一般的编辑工作,所以经验不  相似文献   

14.
读了《中国出版》今年第4期上王仿子《版税制合理性质疑》一文,我有许多话要说。我不知道去年11月讨论著作人劳动报酬问题的情况,也不了解在座谈会上一些出版家“充分肯定版税制合理性”(仿子用语)的话是如何说的。我是根据自己从事出版工作60年的经历和观察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证版税制的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5.
《独上红楼——九面来风说红学》,梁归智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不善于写书评,也不愿写书评,因为以个人之见来轻量妄议人家的著作,心里总觉不甚安然。可是这回要破例了——所因何故?就是既然见了《独上红楼》(“梁归智红学三书”之一)这本好书,不说几句话,向读者推荐,只顾独自欣赏,岂不也是一种“自私”的事情?做人治学,首  相似文献   

16.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选,中华书局,1987忝列读书人行列,书不离身是常态。走出校门之后,无论工作调动到哪里,总有几种是摆在案头的常备书。字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当然不可缺,其他的则是思想文化类著作,《古文观止》是可以"压舱"给我带来安全感的书籍。吴氏叔侄编成这书300多年了,各种版本、介绍、评说收集起来恐怕能做个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国学典籍阅读要义》一书包括吴孟复先生的《古书读校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版)、《训诂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版,1984年7月第2次印刷)和《古籍研究整理通论》(台北贯雅文化公司出版,1991年11月版)三种书,现在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合成一本书出版了。  相似文献   

18.
《笑傲江湖》推出个名人令狐冲,这一下子“令狐”这个罕见的姓,地球人都知道了。“知道”了,却念错了。以我的耳朵也听了几百回的“令狐”,对的极少。“令”的读音有三:一读 Lìng,是量词,500张纸为一令,这个读音不常用,但也却很少听人读错。二读 Lìng,这是通俗读法,最常用,司令、命令、口令、绕口令、县令、时令、令尊……三是读 Líng,不常用,古地名令狐,姓令狐。令狐冲的“令”就应该读 Líng。不可以读 Lìng。这样说的根据,一是《现代汉语词典》,二是《普通话异词审音表》。所有名为《笑傲江湖》的电视剧,全没念对。我听到读对的也有,那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新闻联播,说到云南省省委书记令狐安时,读的是 Líng,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沈昌文  平雨 《出版参考》2007,(11):35-35
前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持人沈昌文.在他回忆录的一节《陈翰伯的一个意见》中说:上世纪40年代我就知道有个进步的国际问题评论家叫梅碧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身材魁伟的陈翰伯。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党中央发出了加强古籍整理工作的指示以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同志包括图书馆工作者都很想知道做这项工作应当具备一些什么基本知识。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意见。古籍整理工作的基础是识字,或者说应该具备一些文字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古籍,古籍中当然都是繁体字,首先当然应该认识和会用常用的繁体汉字,并借助于《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经籍纂诂》、《佩文韵府》等查找古籍中经常出现的难字和难词;进而按照文字学的系统,初步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字、音韵和训诂方面的常识,即能够知道在整理古籍中发现问题时,分别去查找解决形、音、义方面知识的专门著作。这一类的字书古代称为小学,具体就是包括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