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2.
一个家族所在的地域文化是家族赖以成长的环境,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无疑与家乡谯沛之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谯沛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悠久的军事政治传统、道家文化、酒文化与药文化对曹氏家族在政治统治、思想学术、家族门风、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个家族所在的地域文化是家族赖以成长的环境,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无疑与家乡谯沛之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谯沛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悠久的军事政治传统、道家文化、酒文化与药文化对曹氏家族在政治统治、思想学术、家族门风、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地域文学的现代性书写为研究落脚点,对地域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中国地域文学现代性书写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以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唇典》现代性视角下的地域叙述艺术特征进行归纳,从小说的三层叙事空间、两重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家刘庆在地域宗教文学创作中的现代性书写,同时指出小说创作中的不足。最后将刘庆的创作置于作家创作整体、东北地域文学创作现实以及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揭示其作品在东北地域文学史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地域文学研究中,不管是对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还是对地域文学或地域文学流派的研究,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民俗)以及蕴于其中的生存哲学。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学,能拓展视野,突破创作和研究的狭隘,深化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仅表现在对于关中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和地方语言的追求上,还表现在对于关中地域文化影响下人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揭示的程度以及剧中故事内容对于关中地域社会生活内容的表现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语境下,地方电视面临境内外电视媒体以及各种媒介传播的重压,对地域化的开掘、张扬成了地方电视自救的重要手段。地域化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表征,找到地域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并承载这一本土资源,是地方电视之特色经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半期,研究者并未真正有意识从地域文化角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但是梁启超、王国维特别是陈寅恪的研究却已基本确定了本世纪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1949年后至1976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不是本质上的变更。在十年浩劫期间甚至数量上也呈倒退趋势;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特别是最后十年,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唐代文学可谓一个热点,论著层出不穷,并且波及下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9.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地也有一地之文学。燕赵文学滥觞于先秦,在魏晋北朝进入勃发期,隋唐和元代是两个鼎盛期,明清两朝借帝都腹地之利持续发展,为踵武期。对燕赵古代文学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为"燕赵文化"提供更为生动清晰的面貌和更真实厚重的内涵,并有助于揭示地域文学的兴衰流变与社会背景、历史地理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深入、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台州籍文人左纬和陈克在宋徽宗朝享有全国性声誉,标志着台州地域文学的真正兴起。南宋初南渡士大夫和官僚们多寄居此地,带动了当地文学创作。台州文人的成长既得益于外来文人的带动,更受益于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温州)的文化交流。淳熙以后,台州本土成长起来的文人群体已经出现,并成永嘉文派后期的传承主体。台州地域文学处于理学与文学交融的最前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5,(9):61-67
地域文学研究近些年来颇为学人所瞩目。其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话题,自《尚书》以来即有对中华各地域自然及人文风貌的描述。近现代,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也多倾注心力。地域文学研究的视角不独为文学研究者所嗜好,在相关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的领域,地域文化也显示了新兴的生命力。立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对21世纪前后的相关论述整理汇评,从地域文学之源、地域文学研究由都邑向地域方向的转移、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旧两个研究思路等角度对文献予以论述,以期在新的理论包围中认清自己的文学研究本位。  相似文献   

13.
安康北连关中、南接巴蜀、东望荆楚,地处三大文化板块的接壤地带.在发挥连通南北这一核心地缘功能的过程中,安康逐渐成为秦巴关陇区域内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安康地域文化也得以呈现出南北荟萃、色彩斑斓的气象.考察安康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境遇播迁,大略而论,安康地域文化的基因图谱中主要包含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佛道文化等文化成分.  相似文献   

14.
用现代意识审视幽远的民族地域化,是易光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浓厚的乡土情结对地域化作直接的、自觉的书写,更是易光的一大优势。易光从自身的精神品格和化素养出发,对民族地域化进行全新的学阐释。在本建构、意象使用、语言表达等方面,易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从主题书写上看,中国新时期家族小说与福克纳作品中三大经典主题:即地域情结、历史意识和家族传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莫言、余华、苏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在创作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了吸收、借鉴和创新,由此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童年泪》是现代女作家林蓝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儿童电影文学剧本。作者继承了"五四"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悲悯下层人民的创作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河南农民抗争苦难、反抗压迫的情绪和愿望。同时,作品圆熟地运用反复与对比的艺术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农村贫雇农以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一部历史文献。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作者童年感知与晚年艺术素养的充分融合,它借助河南方言、河南地域文化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是令人称奇的,可谓河南地域文学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从主题书写上看,中国新时期家族小说与福克纳作品中三大经典主题:即地域情结、历史意识和家族传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莫言、余华、苏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在创作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了吸收、借鉴和创新,由此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一种地域纠葛的视野下,本文对李劼人《死水微澜》、艾芜《南行记》和沙汀《淘金记》以及它们在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改编,对《红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进而,提出"开放地域"的思路,期待川渝的合作,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本土资源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源泉,为民族特质的"中国经验"确立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凸现出川渝文学与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建国初是发端时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虽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局限,但就总体格局而言,却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起步了。  相似文献   

20.
谭杉 《华章》2013,(28)
乡土景观是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追求。本文以广州古村落中的黄埔古村为例,通过实例和理论分析,对本土景观元素中,乡土景观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体现乡土景观元素对历史文化场景的复原、追寻和演绎。通过运用和表达乡土人物、风情和风水、风貌,对原滋原味的古村落景观进行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