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叶宗宝  薛彦 《天中学刊》2010,25(1):114-116
在1929年河南灾荒救济中,旅平河南赈灾会发挥了主导作用。它不仅督促政府积极赈灾,还以灵活的方式将社会力量动员起来,使赈灾活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继1930年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灾荒视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1]。迄今为止,学界虽然在近代中国灾荒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在区域性灾荒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的民间赈灾组织,则研究很少。201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青年学者叶宗宝著的《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旅平河南赈灾会研究》一书。该书根据同乡组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皖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几乎年年有灾,十年九荒。对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依次是旱、蝗、瘟疫等灾荒。面对灾荒,国民政府和安徽地方政府也曾采取相应的措施救灾,但由于种种原因,赈灾的成效微乎其微,以至于给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沉重的影响。该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皖北区域的灾荒及赈灾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20,(1):61-67
晚清"禁教"命令解除后,传教士大举进入灾荒频发的西北传播"福音"。以"赈灾"之"实利"来"服华人之心",是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重要策略。然令其殊料不及者:一方面,民众接受的多是"赈灾"之"实利"而非"福音";另一方面,传教士与官、绅、民间的关系演进显示"实利"纷争更使其"福音"传播的实效有限。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公益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对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募捐助贫为主题的赈灾音乐演出在学校逐年增多,也引起报刊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此类募捐演出的"寓善于乐"特点,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很快成为了宣传社会良知、传递人间温情的重要媒介。同时,赈灾募捐音乐演出以其精彩的音乐表现,又成为向社会推广音乐艺术、普及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出国与就业》2008,(6):23-2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国各地掀起广泛的赈灾活动。和中高层对本次赈灾活动极为重视,总裁王力民先生、总经理胡伟航都把对地震灾区的捐款救助活动作为近期的头等大事。各地和中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吴广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F0002-F0002,F0003
中国是一个灾荒频繁的国家。过去,我们一向忽视了灾荒史的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大批有份量的灾荒史研究成果,涌现出了许多致力于灾荒史研究的专家。其中,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杨鹏程教授,率领他的灾荒史学术研究团队十余年来一直沉潜于湖南及荆江一洞庭湖区的灾荒史研究,方向集中,特色鲜明,成果叠出,成绩斐然,受到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瞩目。最近,杨鹏程教授等著的《湖南灾荒史》被作为大型丛书《湖湘文库》之一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贫民贷款,是指政府为贫民提供小额、低息、短期贷款,以扶助贫民恢复生产、自力更生的一种贫困救济制度。这种贫民救济方式,以借贷小额资本的办法,帮助贫民依靠自身力量来摆脱贫困,其立意甚好,但在推行中取得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为此,北平市政府率先对贫民贷款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发展与变革,不但一改往日贫民借贷事业之流弊,而且在扶助农工商、救助贫困方面颇有成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天主教、新教对近代豫北社会早期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主教和新教(主要指加拿大长老会)来到豫北地区后,为了传教需要,自身在不断地转变和调适,它们采取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手段,用文化教育、医疗等活动引起社会的注意,多方面介入豫北的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豫北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通过论述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在豫北举办的教育医疗事业,分析二者对豫北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从而更为客观地来了解近代豫北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1920年华北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河南省是此次旱灾灾区之一。这场旱灾在河南受灾范围广大、灾情复杂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旱灾的发生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局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灾荒发生后,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及国际力量都对灾区采取了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14.
1931年鄂豫皖地区洪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特大洪灾,近世罕有其匹。文章集中考察了鄂豫皖三省受灾范围、程度及其成因。此次洪灾发生有自然诱因,但也有人为因素:一方面由于国民政府主观上的不作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使洪水灾难进一步恶性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连年内战和日本入侵东北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减等因素,亦牵掣了社会各方和南京国民政府在整个赈灾过程中的有序运作及其救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如何塑造河南人新形象,目前学界比较重视的是通过经济发展、舆论宣传和提升中原儿女的综合素质来进行正面形象的传播和树立,却忽视了官方和民间力量直接为河南人形象正名的负作用,低估了文学豫军对树立河南人形象的独特作用。而创造出性格丰满、灵魂高尚的人物形象正是文学豫军的创作瓶颈。文学豫军需要塑造出大写的河南人形象,使文学资源有效地转化成社会资源,才能肩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河南曲艺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具有深远影响的北宋说唱艺术典范诸宫调,到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都在中国曲艺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河南曲艺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少、社会传播机制不畅等问题。针对河南曲艺传承的这些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在梳理影响曲艺传承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河南曲艺发展应该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从中原文化的特征和社会资本形态角度出发,认为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区域形象较差,诚信不足;本土企业家才能缺乏;农村空心化和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进而从社会资本的微观、网络、区域三个层次提出了建设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职业教育招生和培训规模逐年扩大,职业学校的市场办学意识逐步增强,培养了大批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推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大的城乡差距和农业“弱质”属性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也存在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不畅等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今后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促使农村职教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组织者、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区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其发展状况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河南省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河南省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水平整体较低,基本上刚刚起步,存在着任务负担繁重、人员配备不足、薪酬待遇偏低、晋升渠道不畅、专业化水平低、队伍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对此,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