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贾平凹的《秦腔》堪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活标本.在主题内容上,它直面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裂变,聚焦于“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家族的衰落与伦理的变迁”、“民俗与传统文化的衰落”,揭示和批判了乡土价值观念的失范;在艺术形式上,它直面21世纪乡土文学的叙事焦虑,采用日常生活叙事,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借助《秦腔》,我们可以发掘城市化与文学的紧密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创作的曙光和危机.  相似文献   

2.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3.
《秦腔》叙事艺术的复杂性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叙事节奏的混杂性、叙事内容的繁杂性等方面。在其复杂性叙事艺术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情感原因。现代化浪潮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侵蚀和贾平凹面对正在消逝的乡村写作时内心的矛盾从根本上形成了这种复杂性叙事艺术。从某个层面上说,贾平凹对复杂性叙事手法的熟练运用显示了其高超的叙事能力,他在叙事手法和风格上的实践为20世纪末以来转型中的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文认为《秦腔》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情节叙事方式再现了当今中国乡村世界的凋蔽图景,为传统文化的衰落唱出了一首沉重的挽歌。贾平凹成功地实现了为故乡树碑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贾平凹的《秦腔》对乡土叙事传统有借鉴也有创新,尤其体现在他对乡土中国写作的祛魅化处理上。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力求展示社会巨变中的乡土现状和农民的深层精神感受,从而为乡土文学的当代写作提供新的叙事经验。  相似文献   

6.
《秦腔》是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进行了艰苦执著的叙事探索。这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态度的沉潜,以及对东西方叙事技巧的自觉融合上。当然,限于驳杂的文本内容与狭窄的叙事视角之间的张力和矛盾,小说中的叙事探索也存着局部的不纯粹与不和谐现象。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现实性、传统性与民间性相交融的稳固风格。自《秦腔》以来,贾平凹的创作心境呈现出平和与焦灼的双重特征,其小说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呈现出拙朴文风的渐成、现实主义色彩的愈加浓厚、叙事创新意识的强化、矛盾与张力的突显等新变,同时贾平凹的作品中也无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衰态,从而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圆满与矛盾并存、融合与张力相持、仍在成长和深化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琪 《商洛学院学报》2009,23(5):13-16,80
贾平凹《秦腔》争议最大的莫过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其原因在于小说的叙事手法:在叙事节奏上,以细节密实造成节奏的缓慢,使人感觉不到时间的移动;在叙事技巧上,借用《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暗指的方法,组成人物长卷浮世绘;在叙事道具上,运用秦腔乐谱、对联和绘画,进行隔断转换、时空挪移,构筑多维的艺术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古炉》无疑是贾平凹创作中的扛鼎之作,从《秦腔》到《古炉》表明了贾平凹持续对乡土中国的思考,《古炉》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层面进行生活化叙事,将农民、农村与文革的关系及乡土中国现代化出路探索融为一炉,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即到传统中找寻乡土中国自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正>2005年出版的贾平凹的《秦腔》是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力作,被誉为"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贾平凹以其雄厚流畅的笔触为自己的故乡,也为中国乡土大地树起了一块牌子。撇开小说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生活、文化脉象以及作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史诗般的篇幅叙述了清风街三十年以来的乡村时代变迁以及乡村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塑造了以夏天义、夏天仁为代表的老一代乡贤人物形象。书中"乡贤"身上表现出了对于"家族、土地、儒家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依附性"等共同特质。本文旨在提炼出他们之间共同的特点与表现出的文化征候,使其对于当代"新乡贤"的培育和"乡贤文化"的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与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把"疯子引生"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叙事者,从对社会的思考、打破叙述者时空限制、淡化小说情节等方面印证了"引生"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走深入民间的创作路线,因而作品染上了神神道道的色彩。然而,自《废都》始,就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近作《秦腔》更是作了大踏步的后退,更加关注当下的中国农村现实;而《离兴》则过于粘着现实而失败。贾平凹已形成以神秘主义为表,以现实主义为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冯积岐创作的《村子》与贾平凹创作的《秦腔》都是陕西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立场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他们都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变化给予了集中关注,但由于叙事立场、叙述技巧等方面的主体性选择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叙事伦理.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进而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叙事伦理的新突破作出探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宗族观念在势不可遏的现代化浪潮中分崩离析,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阵痛。贾平凹的《秦腔》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入揭示了长期存在于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观念,传达出作者对于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始终关注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商州系列小说到90年代中后期的《土门》《高老庄》,及至新世纪之后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贾平凹用文学作品追踪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学形象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情绪、思想观念、心理结构的变化轨迹。在对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命运的书写中,贾平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改革的赞誉和认同,到世纪之交的批判与反思,及至2000年之后的新世纪,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的怀乡意识,表达了对农耕文化失去根基后传统乡村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不仅全景式的展现了农村生活,也为当代农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存照。小说对农村的土地与发展、文化变迁、伦理道德等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思考与极大的忧虑,为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展现了故乡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化道德的一步步衰落,是为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所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