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或事物,作为陪衬,这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按主要事物和起衬托作用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分为三种:映衬(反衬)、陪衬(正衬)和烘托。  相似文献   

2.
衬托指的是用对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法。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相似、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两物并出,形成对照、对比或烘托,使要突出的事物更为突出。构成衬托关系的主体和衬体,是主从关系,是主体  相似文献   

3.
<正>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文学作品中为了鲜明生动地展现或刻画某一事物,会经常使用衬托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一般可分为正面衬托、反面衬托和侧面衬托。正面衬托,  相似文献   

4.
陈云 《语文知识》2002,(1):43-43
大多数人在读小说时往往注重小说中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实际上,所谓次要人物只是与主要人物相对而言的,他们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次要人物往往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从而使主要人物在读者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  相似文献   

5.
“衬托”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法;“烘托”则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两者犹如孪生兄弟,都是以次要事物来托出主要事物,  相似文献   

6.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烘托。为了更好的鉴赏古典诗词,掌握衬托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正>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可以突出强调要表现的人、事、景、物,使之更加生动鲜明。在衬托的作用下,情节得以发展,被表现的事物本质得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得以强调,感情表现更加浓郁动人,主题思想更加隽永深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衬托法是一种常用的重要写作手法。按  相似文献   

8.
衬托作为艺术表现或艺术构思的一种手段,常用来表现人物之间、情景之间、事理之间的种种映衬关系,在运用上有正衬、反衬之分。衬托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用其他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这又有两种方法:一是正面烘托,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属于同一类型;二是反面衬托,以哀衬乐,或以是衬非等。《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来共商国是,先有徐庶、司马徽的介绍,后又遇着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这些人个个品貌非常,气度不凡,刘备几乎把他们当作了诸葛亮。诸葛亮人未出场,而其才、…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在传统定义上来说,是以对现实社会批判为主要对象的作家,他的小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揭露英国在19世纪底层众人生活的状况,带有讽刺意味。对于整个小说的描写,在现实主义手法中交叉着浪漫主义描写倾向: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设置和故事产生的氛围,促进了对故事发生、人物评价及情节的发展。从浪漫虚拟中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这样的对比下,人们审视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衬托就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它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一种辞格,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某事物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或有差别的条件来衬托某事物称反衬。把衬托作为文章技法,炉火纯青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并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境界的,当数苏轼为亘古第一人,当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千古第一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的上片一开  相似文献   

11.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动衬静。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相似文献   

12.
王润香 《文教资料》2010,(23):73-74
衬托手法的应用,往往能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主体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本文着重探讨了衬托手法在小说人物刻画中的作用,具体以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李汉卿 《新读写》2010,(1):36-39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  相似文献   

14.
诗的衬托     
“好花也得绿叶扶”。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常用衬托手法刻划人物形象,即不正面描写人物,却描写别人对他的态度或看法来达到鲜明地刻划主人公形象的目的,如《陌上桑》刻划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用的便是衬托手法: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我国传统文学名著,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推荐的课外文学读物。其中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自问世以来,它以取舍精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影响着后代的文学艺术。从中学生写作角度说,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值得汲取的营养。衬托衬托也叫烘托,是一种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表现手法。又分正衬、反衬和环境烘托三种。正衬,即正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用同样好或强的乙事物来衬托。如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汜水关前,董卓手下大将华…  相似文献   

16.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人们通常的形象化说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根据衬体和本体的关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反衬则是把与本体事物相反  相似文献   

17.
衬托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法,按照其构成与作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背景,来衬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它能鲜明的突出主体,表达作者的爱憎之情,因而它比正衬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8.
衬托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利用不同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著名作家碧野的《吴门桥》就是巧妙运用衬托手法的典范之作。具体表现为:以大运河衬托吴门桥。“大运河贯穿南北”,它南越长江,北穿黄河,流经冀鲁江浙,烟波浩渺几千里,是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并称  相似文献   

19.
衬托也称映衬,主要是指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峰 《语文知识》2014,(4):52-53
一、衬托辞格的定义及分类 衬托作为一种修辞格,就是在说明一项事物时用相似或者相反的另一项事物项作比较,用来凸显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优点、缺点或某一特点。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