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呀呀油”:信阳民歌中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田歌和山歌中运用方言"呀呀油"衬词而形成的民歌体裁。"呀呀油"体裁的民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合唱,其在歌曲中的位置靠后。音乐材料的运用或对比或重复,节奏型比较单一,歌曲情感表达颇具特点,由此显示出信阳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张艺鸣  黄淘 《教育艺术》2003,(9):15-15,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的音乐文化。民歌在民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悠久的传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民歌中的衬字、衬腔和衬句,是生活语言的升华,在民歌中具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3.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衬词衬腔是黔东南苗族民歌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从它在苗歌中出现的位置,我们可将其归为五类:曲前衬词衬腔、每句词后衬词衬腔、曲中(或段落、或乐句)衬词衬腔、曲尾衬词衬腔和曲前曲中曲尾衬词衬腔。文章介绍了五类出现在不同位置衬词衬腔的特点,分析了其与苗族民歌整体风格统一、一致的原因。文中对黔东南苗族民歌中衬词衬腔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苗族民歌的音乐本体、苗歌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在陕北地区,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就是其最大文化特色之一。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在民歌中不仅是一种音乐符号,而且还是陕北地区人民情感表达的符号。同样的衬词与衬腔在不同的歌曲总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陇南民歌中大量的衬词,运用得准确而且巧妙,它使歌词更为生动风趣,不但对体现歌曲地方性特征和民族风格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特定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民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陇南民歌劳动号子和花儿中的衬词为基点,对衬词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在民歌中的特殊功能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汉族民歌体裁丰富,民歌中的衬词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它与民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令人称绝。文章介绍了汉族民歌衬词的分类及其在民歌中的不同作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汉族民歌中衬词的状态以及对其性质的分析。而对民歌中衬词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阳民歌历史悠久,在唱腔风格、选材等方面更具独特性。信阳素来被称为"歌舞之乡",典型的江淮地域乡音乡情和土腔土调,造就了信阳民歌在唱腔艺术上的新民歌形式。本文将从信阳民歌唱腔的本体特征、演唱形式、以及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并就信阳民歌这一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歌曲中恰当地运用衬词、衬句 ,对丰富音乐形象 ,加强感情的表现都起着重要作用。1.各个民族的衬词、衬句是各个民族音乐风格的一种体现。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的国家 ,由于语言、生活的不同 ,在民族民间歌曲中使用衬词、衬句也各有特点 ,如藏族的“呀拉索”、彝族的“赛 口罗 赛”、蒙族的“阿哈嗬咿” ,以及北方民歌的“呀得一哟”等等。因此 ,准确地选用衬词、衬句 ,对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儿童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将起着重要作用 ,切忌张冠李戴。2 .衬词同特定的景物联系起来 ,能启发儿童的联想。使用拟声手法创作的儿童歌…  相似文献   

10.
民歌中的衬词可以辅助正词表达音乐情感,渲染歌曲的气氛。对民歌衬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歌唱者演唱时的表现力,更好地投入音乐氛围,感染听众。本文以扬州地区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简要地分析了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的外在语音形式及其来源,从发音的角度探究扬州民歌中衬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送板”,侗语称之为“垒”、“晓宋巴”、“阿板送”等,是侗族北部方言区众多民歌类型中的一种。其表现形式是在唱玩山歌中插入一段朗诵性歌调,遣词讲究文采、韵节,散句中夹以骈文对句,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送板”当是侗族北部方言区民众在较长时间内受汉文化影响而滋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2.
民歌起源于劳动,来自社会生活,从《诗经》、汉魏乐府民歌传承下来的两淮民歌,形成以反映民间生活、展示社会风俗、歌咏爱情婚姻为主调。从艺术形式上看,两淮民歌由三言、四言,向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发展,在延续发展中,又出现较多的五句子民歌,从而丰富了两淮民歌的歌体形态。台静农搜集整理的五句子歌体《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展示两淮风俗民情的民俗学价值,而且具有继承传统民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胡萍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47-149
《左传》中的“谣”句式整齐,讲究韵律,字数较多,以发布消息、导向舆论为目的;“谚”则句子明显偏短,句式灵活多样,以传授经验、讲解道理为宗旨。  相似文献   

15.
衬词是民歌构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结构要素之一,在巢湖民歌中衬词的运用比较普遍。民歌衬词反映出巢湖人的日常语言习惯,同样也是歌唱艺术在生活中的一种具体反映和表现。歌曲演唱中衬词的不同含义,彰显出巢湖的地域风情,有助于巢湖民歌的演唱方法更加多变。民歌衬词的独特内涵,决定了作曲者和演唱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歌唱技巧和审美价值。对巢湖民歌衬词的功能以及运用的研究,有助于对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创作方法的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与鄂西北民歌有许多相似处,这与其山川地理及人文有紧密的关联。巴楚之南与巴楚之北各处四省交界处,其间千山万水阻隔,距离遥远,但民歌中相同或相近的句式、方位、神秘葬俗所包含的巫术与宗教意蕴相同或相近,风水龙脉观念与人们头脑中的吉凶祸福观念紧密相关。二地同受巴楚文化浸润和渗透,民众思想、感情、思维、生活、风俗习惯等相融,有许多因子在其中遗传和更新,陕豫川鄂、湘鄂渝黔或陕豫川湘鄂渝黔七省联合开发、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避免人为的、地区割裂所带来的文化缺失、旅游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歌的地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歌色彩斑斓、浩如烟海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放异彩。本文拟从音乐地理的角度对中国民歌斑斓多彩的地理背景、民歌的地区差异与地域特色、地理环境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及环境作用机理等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宝鸡民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部形象化了的宝鸡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历史写照。宝鸡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调、民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等六大类。宝鸡民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与西府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浅谈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的传唱传承、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承、专家学者的研究传承,可通过建立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对客家山歌加以创新保护、对客家山歌文化载体的保护、鼓励山歌走向市场等途径,对客家山歌文化实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