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来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然后教师放映配有古典音乐的相关荷叶、荷叶池的图景供学生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 ,听得专注 ,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1 出示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2 学生们听后评议。学生甲 :“老师 ,您读得很有感情 ,真好 ,我想像您一样读。”学生乙 :“老师 ,你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对‘是’字读得没卷舌 ,请重新跟我读一遍。”学生丙 :“老师 ,我想加上动作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3.
孙玉琴 《小学语文》2010,(11):57-57
“ù”出精彩 “同学们‘u’也有四个声调,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这是我在教入学仅三天的一年级学生读拼音“u”。不到半节课,学生已经读得很熟练了。我突然觉得,教拼音也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  相似文献   

4.
学完了《墨梅》,我指名几个学生朗读,发现他们总是读不到位,体会不出墨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尝试一下轻而舒缓和重而激昂这两种读法,比较出哪种语调更合适。一经比较,学生豁然开朗,有的说:“‘朵朵花开淡墨痕’,不宜读得太重,否则就不‘淡’了。”有的说:“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它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自己的清香。如果读得太重,与诗的意境就有点儿不符了。”由于有了自己的感悟,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学生再读时韵味十足。可见,对比朗读的方法起到了作用。在学完了第二首古诗《竹石》之后,我…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讲授"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观念,即"课堂讲授"应该理解和实践为"给学生作‘书要这样读’的示范",这一观念,在大学的任何课程的课堂讲授中部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6.
读《四川教育》(87年1期)“教师形象的‘藏’与‘露’”一文,想起了前不久同一些教师讨论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问题。有的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给学生以微笑;而有的则认为,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所以,在课堂上,要板着面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论集》)。“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读就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读书。张志公先生很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强调指出:“‘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读’者是主体,但是要‘导’。‘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进行导读。  相似文献   

8.
上一堂课,象写一篇文章,事先须严密地构思,精心地设计。但这并不排斥在课上有时灵机一动,暂时偏离教案,偶尔发挥一下。记得教《风筝》时,一个顽皮而不用功的学生读课文的开头两节;他读得疙疙瘩瘩,连有些习见的常用字也读错了,竟把“秃”读为“光”,全班顿时哗然,我却啼笑皆非。气恼之余,不知怎么,我突然从“秃”与“光”联想到了阿Q,立即意识到如借他来说明纠正错别字,一定是生动而有效的。于是,他一读完,刚刚颇为狼狈地坐下,我就开口了:“×××同学还读得不错……”这本是我常常鼓励学生的一句口头禅,不期然此时脱口而出,竟引得同学们大笑起来,以为我是在讽刺。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务之急是要讲出“不错”的根据来,以纠正同学的错觉和解除那个学生的尴尬,这时我突然想起几天前遇到的一件事,于是,我马上接下去说:“这两节课文中,‘寂寞’的‘寂’字是比较难读的。上星期天,我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寂静的山林》,就听见两个青年把片名中‘寂’读成‘叔’。他们起码有二十多岁了,×××同学刚十三岁,能把“寂”读对,就不简单。”然后我又马上转弯:“但×××同学把‘秃’读成‘光’,是不应该的。我给你们讲过阿Q的故事。阿Q的头是‘秃’的,所以,他最忌讳人家说‘光’、‘亮’和‘灯’。可见‘秃’与‘光’确有关联,但又毕竟不同,‘秃’是‘秃’,‘光’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堂大多以阅读教学为主。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真正给学生成长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呢?于永正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10.
博客高三     
《中国高校招生》2007,(12):40-41
花开不败班会开得挺没意思,还是老样子,没什么新意。但这次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一篇长达6000字的文章——《花开不败》。这是高三的第一次班会,班长要我在班会上把这篇文章给大家读完。一开始确实是不想读,因为6000字实在很长。但在她的一番"你读得流利"之类的夸赞下,我还是抵制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答应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在2002年考入复旦大学的考生,叫重萱。他在文章中将高三的生活描绘得细致生动.也将那种由松弛到紧张的气氛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  相似文献   

13.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没有注意到‘残疾人’三个字?”萧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文章用词不妥,同时也被这位残疾人的信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向残疾人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读得再激动些,读得再兴奋些。"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读书,但读得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在朗读中没有任何提示和铺垫等,学生自主走进教材,直接朗读教材,有人称之为"裸读"。"裸读"单调、机械、生硬,导致学生无动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葡萄沟》,我在课前作了这样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多读描写葡萄和葡萄干的语言,再让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葡萄干”,创作广告语。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个个都很踊跃:生A:葡萄沟的葡萄真多呀!生B: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生C:葡萄干的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非常有名。这些体验都是我预想到学生应该回答的,课堂朝着我的预期顺利地发展着。这时,学生D站起来说:“我对课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好’字印象最深,一个‘好’字涵盖了几个方面,不仅仅指葡萄好,…  相似文献   

16.
<正>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记得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安静,抬眼一瞥,连"活跃小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  相似文献   

17.
所谓‘私房作文’,是指班级例行作文之外学生自发写的作文。说起‘私房作文’,是由一个学生引起的。一天,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拿着一篇作文稿找我修改,他腼腆地说:‘老师,请你给改改。’我一读,觉得大大超过他平时作文。‘你写的?’他说:‘我作文水平老提不高,总觉得课堂上那点时间不够用,作文题也不对味,我背地拿劲写一篇,写我喜欢写的,瞧瞧可行。’我深受启发,立即把这篇作文当班宣读,借机鼓励学生写‘私房作文’。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后来真写出不少高质量的作文。  相似文献   

18.
"请大家左右手臂平伸,左手掌张开朝下,抵住旁边同学的右手食指,等着去‘抓’,右手食指向上抵住旁边同学张开的左手手掌,等着‘逃’。然后由老师读一段文章,当你们听到其中‘乌鸦、乌龟’(关键词)时,同时抓和逃。老师会根据大家的反应情况给予相应惩罚和奖励。"以上是非常经典的团体辅导热身游戏——抓与逃,相信很多学生都做过这个游戏。当我  相似文献   

19.
仲琴 《考试周刊》2011,(71):87-88
课堂"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育的变革应该让每一位普通教师学会做"家常菜"——倾听,在自己的课堂中寻找到"亮点"。所谓倾听,不仅仅是听,还要学生等待和吸收。要让学生学会在给别人表达观点的机会时,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