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熙宁变法是宋朝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社会革新,主要从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作为此次变法的主持者,列宁称其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在其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保甲法的施行,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认为,王安石“寓兵于农”的兴复民兵思想,其目的并非要取代募兵制,而是要与募兵互相牵制,以实现其强兵又省费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任重道远     
在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 60年代及 70年代相比 ,有了天壤之别。但是 ,在 2 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有许多困难要加以克服 ;用“任重道远”四个字来描述 ,再恰当不过了。比如 ,提高全民的素质 ,从而增强综合国力 ,这就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全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而提高素质必须依靠教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 ,要靠历史时间的积累。而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的风气 ,因此这个伟大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坛,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以及辛克莱·刘易斯等小说大师并驾齐驱,成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在作品中,他不仅以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批来自美国南方的热血青年在美国现实社会的所见所闻,更以细腻多情、极富诗韵的语言展现了这些“追梦者”所经历的纷乱复杂的情感波澜。其短篇小说《美国序幕》就是这样一部以“迷惘”为情感底色,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双重情调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4.
简论儒家伦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与传统建筑中的等级现象“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 ,后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 ,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儒家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 ,“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 ?”因此 ,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要纳入“礼”的制约之中 ,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诸多礼仪活动的物质场所 ,理所当然要发挥“养德、辨轻重” ,从而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以礼制形态表现出的一整套古…  相似文献   

5.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而所谓的“创新”.其本意泛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纵观“文化创新”,笔者的理解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已创造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群众文化这个角度而言,要创新就得要了解群众文化所涵养的范围.这就是社会上所从事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体育、娱乐游艺等各个方面。在干禧年伊始.我们来探讨如何搞好“文化创新”这个议题,笔者认为似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学习中,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和神圣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重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决心,表明了文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与党的先进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具备了党的生存状态的特性。从此,文化不仅仅是它本身,而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关。  相似文献   

7.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顺天地之纪”以治民。孙中山在宣传革命的过程中推尊黄帝,既有排满的意图,恐怕也是要弘扬黄帝的精神,即:“顺天地之纪”,而不是逆“天地之纪”,从尊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吴永章 《寻根》2004,(1):20-24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借助于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共同形成的“进化论”和“改造国民性”两大启蒙话语方式,延续着“毁灭一创造”的思维模式,构建了“文化抗战”思想体系,将战争中救亡图存与改造国民性的两大任务有机联系起来,将对外反侵略战争和对内反封建的两重任务与文化创造联系起来。在特殊形势下对民族现代文化进行了艰难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大仲马曾经说过:“我最得意的作品是我的儿子。”这话当然不错。比起《三个火枪手》、《基度山恩仇记》等闻名世界且经久不衰的作品,小仲马更为辉煌有力,因为他是双重作品,即能生产作品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