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与创造能力李茜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随着知识数量的增长及知识学科的进一步分化,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也应逐步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学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有限时间内,将...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新世纪迈进。人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那些促进信息技术的国家才能卓有成效地走上21世纪之路,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这种新的形势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我们以现代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凭借高度的情报意识和娴熟的信息生产技能,立足于信息时代 从事信息活动,指导工作实践。现代教育的根本职能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信息时代的新人。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朝着现代化的图书馆迈进,做好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中存在重成绩而轻品德的倾向,教师以出卖知识为天职,学生为文凭而读书。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历史使命感淡薄乃至缺失是其必然结果。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又要着力培养人的能力与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新的转机,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在当今迅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数学教学改革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应试教育不再是教育的主题,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多重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应试教育不再是教育的主题,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多重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达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与高校创造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强化创造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创造教育是在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和制约高校创造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应包括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知识因素,管理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知识传输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创造脑--右脑得到充分开发,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确立一种正确的通识教育思想,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试行合作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长沙市教委主任彭景坤提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创造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培养上。作者分析了这种创造教育的模式。第一,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第二,创造教育的评价要注意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意学生成绩提高的速度和幅度,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均应给予鼓励;注意考试方法的改革,应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方式的启发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开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作为未来电教领域的实践者和开拓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创新实践型信息素养,具备以信息意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为核心、以正确信息道德观为导向的综合的信息素养,其具体内容包括具备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学课程内容,掌握多媒体技术知识,具备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网络系统构建能力等等。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要迎合信息时代特点,细化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信息化教学要求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创造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教育重视智力开发,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提倡创造教育,除了全面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要求教师做到:1.树立创造教育思想。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创造教育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教学核心应该是理解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进行开放式启发,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创造教育认为,教师…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强。中专物理是一门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运用创造教育理论与方法改革中专物理教学是当务之急。 突破教材旧体系,侧重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现行教材由于长期受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因此改革教材必先改变指导思想,以创造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发展能力。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知识,善于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创造意识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素质是培养创造个性的先决条件。根据创造教育理论的目的,结合中专学生年龄特征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新教材的编写应加强趣味性。通过阅读,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通过与自然物质的接触中,自己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在信息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要努力纠正历史教学理解上的片面性,明确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考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文化是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主体,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网络信息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现代化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和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离开了"创造"二字,将失去真正意义.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需要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高校创造教学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教育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创造力的培养问题,问题解决学习作为一种最高级的学习形式,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问题解决的一般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高校创造教学模式,最后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对高校创造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8.
创造教育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教育。创造教育重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迎接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9.
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人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和开发创造力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教育科学化问题。在世界教育的所有“热点”之中,教育科学化最令人关注。一般认为至少应符合下列几方面的要求: 1.教育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开发学生智力”来“以不变应万变”。在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掌握知识的捷径和创造知识的本领。 2.课程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必然要求教学内容的更新和逐级下放,并有效地转化为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