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之一柔石,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上确实受到了鲁迅的深刻影响,但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二者小说中知识分子死亡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对待死亡表现出以死反抗,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以死殉葬。柔石在思想及创作手法等各方面显得稚嫩,但稚嫩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从两者的文本对比中可感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辉煌成就和青年作家柔石的努力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晓玲 《天中学刊》2010,25(2):118-120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通过对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之戏剧创作背景、戏剧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语言技巧以及戏剧风格等比较教学,总结出二者创作的共性,挖掘出其差异,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者戏剧作品,全面掌握各自创作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戏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与李渔的戏曲理论,表现出了戏曲的舞台欣赏与文本阅读的差异性特征。基于此,主要从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这两个维度来考察二人的戏曲鉴赏与创作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探寻二者的理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学特点与价值特色。  相似文献   

4.
从余华与鲁迅的年少记忆中,可窥视出两者对于身体暴力与精神暴力的关注,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即出现“疯子”的暴力形象。但二者关注点却呈现出差异性:鲁迅将目光更多的投注到精神那里,呈现英雄化的倾向;而余华则将目光移向身体,余华笔下的“疯子”不再带有英雄色彩,而表现出反英雄化倾向,这也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和闻一多因其个性特点,对诗之精神的理解和对诗歌创作的态度不同,而形成了二者美学追求上的显著差异。前者认为新诗创作应追求“自由化”,并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创作的真谛;后者则主张新诗创作必须讲究“格律化”,并认为“相体裁衣”才是好诗产生的基础。这种差异也使他们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运然不同,前者倡导平民意识,后者强调高雅追求。同时,二者的诗歌创作,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方法乃至构思特点,又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并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种现象表明,无论在何种理论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也无论倡导何种艺术风格,只要炉火纯青到情思与意境的浑然一体,就能够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郭沫若与闻一多之间的论争与创作追求的异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分别是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大异的表现题材中具有相似的思想情绪,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又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审美特征上都表现出诗化的倾向。本文旨在对比二者的创作,分析其得失,并以之为鉴。  相似文献   

7.
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新民歌内在地隐含着诸多神话因素,具体体现在:二者都受到外界力量压力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把自然界作为现照的主要对象;都体现出创作者主体性与复杂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创作主体思维这一深层心理因素上也具有相似性;创作者都表现出“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佩列文的小说《昆虫的生活》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后现代作家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二者都是采用异化的创作手法,将人变成昆虫,对生活进行变形,表现了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等。另一方面,佩列文又不同于卡夫卡,二者在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此进行阐述,并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网络小说虽是新的文学创作形式,但却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紧密相关,网络文学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诸多优秀因素,其中,宋元话本与明代拟话本对网络小说的影响表现突出。从题材的延续、创作目的、叙事方式以及创作内容等方面,二者都体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可见,网络小说全方位借鉴了话本小说的创作模式,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当然,古典叙事文学特质也在这种传承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贾平凹近作为例,分析了影响其创作成就进一步提高的几对矛盾:模糊了作家自我与作品本身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作品的形象性与其思想内涵之间不相称,有明显的理念化倾向;在营造形而上的境界中,有为神秘而神秘的弊端;对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有其从事创作以来一以贯之的将女性理想化的一面,又有以男性占有者的眼光审视女性时的粗鄙和“妻妾成群”的幻想。这样的庞杂和混乱,或许正表现出转型期中国的某种特定文化氛围和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马球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尽管宋代以后此项运动逐渐消亡,现代马球运动则完全传自西方,但不能说宋代以后马球就未有发展,而是渐次衰落。从《全宋诗》及其它宋代史料的解读,可以看出,宋代马球在许多方面,都有较之前代而发展进步之处。这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自身发展的逻辑。明清之际中国马球的消亡,则有其历史文化和具体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纯诗理论是诗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命题,随着象征主义诗歌而崛起,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异变。具有代表性的诗论家的纯诗理论表述中可以看出中西纯诗理论产生、流变及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文人词与声诗并著,二者互有联系,然区别也很明显。从配乐演唱、歌法转变以及诗人唱和三个方面揭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家新是朦胧诗后期和新生代的重要诗人。1999年以来,王家新备受一些年轻的诗人批评,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西方资源”,缺乏“本土经验”。事实上,这种观点值得审慎辨析。诗歌中的“知识”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以王家新近期诗作为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犯罪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社会。中国古代的前贤先哲们就有许多关于犯罪预防思想的精辟论断。而作为一门学科,犯罪学发端于西方,中国古代犯罪预防思想与西方犯罪控制理论既有较大差异,又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当前,为解决西方犯罪学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有丛要把我国古代有关预防犯罪的思想融入西方犯罪学理论中,进而为西方犯罪学在我国的本土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链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后朦胧诗,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消解本质中心、还原事物本原,解构崇高、反传统、精英文化,语言游戏等是后朦胧诗后现代特征的主要体现。但中国的后朦胧诗创作的背景不具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后工业社会背景,加上民族文化心理机制中的理性实践精神制约,使得后朦胧诗只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表面特征,或者说是后朦胧诗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的误读而产生了后朦胧诗创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分析"九叶"派的现代诗学观念,并进一步指出"九叶"诗派对于新诗现代化所作的独特贡献.认为"九叶"派根据本土化原则和个性化要求,合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剔除其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因素,并藉此以与政治口号诗作出根本的区别,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电影艺术特有表现手段的蒙太奇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营造有许多相似性;都要创造具有鲜明的感官性、再现性、此岸性的“象”(镜头或意象);都要通过“象”与“象”的联接组合以传达出原来单个的“象”所没有的新意-“象”外之象。都要通过“象”与“象”的联接组合手段等等。但它们在同中又有异,对它们进行交叉研究有利于促进电影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