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训诂学中对训诂的条例分为三种,分别是形训,声训,义训。它们对于分析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训诂的条例中的形训可谓以形说义,声训可谓因声求义,义训可谓连类明义,这三种训诂条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汉字的含义的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声训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训诂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因声求义",它对音义关系的探索属于语言学的范围。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视角看声训,声训与普通语言学思想具有契合点,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谬误。声训和传统训诂学的科学方法值得当代借鉴和发展,而其中的谬误则需要改正,这就要求声训乃至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领域的词汇学、语义学接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训诂教学要联系中学文言文教学实际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然后就训诂方法的几个方面 :形训、声训、义训 ,论述如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训诂学知识 ,排除疑难 ,匡正谬误。  相似文献   

4.
形训异议     
形训和声训、义训平列,它是一种说明被训释字结构理据的训诂方式,有提示该字所代表语词本义的作用。把形训这种训诂方式和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混为一谈,以致训诂学界对形训的理解各执一端。  相似文献   

5.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6.
训诂与语法     
传统训诂重在词义的疏通训释,也间及语法的阐述。近人论训诂学的著作,以洪诚先生《训诂学》强调论述语法与训诂的关系为出色。前贤在训诂实践中,虽态度谨慎,但是也有偶而因未注意到语法问题,导致训释  相似文献   

7.
程燕 《现代语文》2007,(7):19-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训诂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复兴和发展,对训诂实践的梳理工作进入了理论层面,大量关于训诂学理论的专著和论文陆续出版发表,其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训诂学的性质和训诂方法.对于训诂方法的界定,诸家学说历来众说纷纭,而对于"义训"的归属,也一直存有分歧,这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关系混乱,研究者各持己说,使学习者无所适从,阻碍了训诂学的普及和研究.因此,深入研究训诂方法和义训,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多元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潮流,但是,这种潮流却缺少一个坚固的堤坝,致使多元解读经常会成为"无边界解读"。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厘清多元解读的内涵,进而确定多元解读的边界,落实文本解读的四个维度,实现"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9.
下面讲“义训”。“义训”,在过去通常被视为与“形训”“声训”并列的三种训诂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训诂学研究的深入,把“义训”作为一种方法来看的观点正在变化。陆宗达老师著《训诂简论》,在“训诂的  相似文献   

10.
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曾为语文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对语文文本的过度诠释会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导向以及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导致语文教学深难度的失衡。基于阐释学的视角,立足文本解读的本质,从文本、学科、教育三个层面探讨文本解读的边界,可以揭示文本独特的规定性及其对文本解读的规范,为文本解读的教育回归与语文教学回归指明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当代社会崇尚自由、个性、创造的时代精神的需求;二是针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泛人文""轻文本"语文教学倾向的一种反拨;三相关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由于语文教育面临较复杂的教学要素和情境,"文本的教学解读"比"文本的常态解读"更复杂,应立足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防止文本误读、片面解读、阐释循环、过分深度解读、无边界解读、无方向解读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形训,也称"以形索义""以形说义""据形说义",它是古代一种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训诂是全面解释文献语言以沟通古今语言隔阂的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解释词义)。如许慎《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男部》:"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  相似文献   

13.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诂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的原则是“多元而有界”:解读边界因文而异,缘人不同;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解读目的、方法和边界.解读应合乎文本实际,而非牵强附会、微言大义.解读应总体把握文本,不能以偏概全,喧宾夺主.解读应该为大部分人所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论形训与声训——兼谈字与词、义与训在实践中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古代训诂学家把训释分为义训、声训、形训三类。这种把三者平列起来的分类方法严格说起来是不科学的。从理论上说,训释都是表述词义的。从实际情况分析,形训和声训的目的仍在解释词义,而不在说形、说声。它们不过是两种特殊的义训,是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旧训诂学的术语有相当一批从内在联系看是缺乏清晰的逻辑层次的,现代人沿用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时,离不开文本的多元解读。运用多元解读,学生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有融合,有激发,也许还有冲突,或者更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新解。然而在现在的多元解读中却出现了类似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样肤浅、荒谬的认识,而教师却往往为其叫好,这就不免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要使多元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应该有一个或几个边界。教师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时遵循这些边界,可以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顺畅地展开,不致迷失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本质,从而获得更丰富多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义训是传统的三大训诂方法之一。它在传统训诂学中虽和形训、音训并列,却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训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解释语词的意义、探究其因果渊源、说明其孳生流变,训诂始终都是以语义为中心进行的。意义是语词的内容,文字和声音是语义的形式。运用形训,是从分析文字形体(或云语言的书面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称作“因形索义”;运用声训,是从探究语音关系(或云语言的口头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又称作“因声索义”,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是弄清语义。可见义训作为直接从词义本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究词义的方法就更是训诂的主体方法了。黄季刚先生把传统训诂归为四类:一曰“本有之训诂”,即探究词的本义;一曰“后起之训诂”,即探究词的引申义和转化义;一曰“独立之训诂”或“说字之训诂”,即探究一个个语词的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一曰“隶属之训诂”,即探究置身于语文之中的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其中包括了形训、声训、义训三大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意思。这也表明:三大方法事实上是不能绝对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著,因为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教学的总导引。基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以"文"为解读核心,从"文题""重点文句""文味""文眼""文脉"入手,提供一种解读借鉴,引发学生的文本解读思维。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训诂学是在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经义。因此,训诂学在训释词义的方法上,虽有形训、音训、义训之别,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义训上。因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于训诂之外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义训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训释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训诂材料的主要形式在于训释,其训释方法非常重要.本文从重要的训诂学论著中学习并且归纳基本的训释方法,从分类的角度简述对于训释方法的理解,以期对古代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