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词作名篇,明代的杨升庵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正因如此,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国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里。笔者使用人教版教学此课时,对词中"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路"字的解释产生了疑惑。人教版课文注释对"烽火扬州路"一句的解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按照课文这个注释来理解,"路"似乎没做解  相似文献   

2.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有“烽火扬州路”这一句,课文编者对“扬州路”未予注解。有的同志把“扬州路”讲解为“州州路上”(见《高中古代诗文助读》),此说欠妥。  相似文献   

3.
<正>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选取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迄今为止还没有见过这两首词的比较。我想可能是这两首词同属辛弃疾的壮词,同抒发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报国的豪迈胸怀,两者相似之处实在太多,所以可比性可能太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辛弃疾壮年时期,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所编选的《李清照词二首》文本出发,在结合教材单元导语、文下注释和文后补充的基础上,回首观鉴和课后反思对该词的理解和教学,并试着从相对广阔的学术研究向度,进一步阐释二阕词中李清照所流露与表达的"闲愁"与"悲愁"两种心境的深层意蕴,以期拓展词旨,继而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本第八课《词七首》有两处注解不合常理.一是柳永《雨霖铃》中"此去经年"的"经年";二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辛弃疾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初中教材中收录了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四首词,高中教材中收录了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可见,这位生活在两宋交接时期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词人是何等的受教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一)选编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对这首词的思想分析,《教师用书》简析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后,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至于作者的思想情怀怎样贯穿在词作中,就没有具体地、深入地去分析。下面就作者的思想情怀,结合其相关的词句,做些解读探讨。  相似文献   

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已选入一九七九年湖北省编高中《语文》第四册。这首词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历来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稼轩词》中第一流的作品,如明代著名评论家杨慎在《词品》里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是很有见地的。这首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悲壮;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构思,纯熟的艺术手法。京口北临长江,三面环山,如猛虎雄踞。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千古江山,奔腾眼底,历史兴废,齐涌心头。通过怀古,抒发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向往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9.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精读篇目,也是欧阳修的代表词作。从字面上看,本词浅显通俗,我原以为教学这首词,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在第一次教学时我是按照常规的教学步骤实施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第三回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题为“林黛玉进贾府”。文中有《西江月》二首,对第一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一句中的“潦倒”一词,教材并未作注。按辞典上的解释,“潦倒”即“生活困顿,精神颓丧”或“失意”。但结合《西江月》这首词的内容来看,此常规性的解释颇不通。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乐府》。这首词是1082年(元丰五年)7月47岁的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稼轩长短句》,是1204年(嘉泰四年)秋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这两首词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在作品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真是"同是怀古别样情"。相同之处有: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思考题中选有《武侯庙》一诗,在引用清人沈德潜评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此诗与杜甫的《蜀相》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的异同.①这个问题设计得颇有价值,遗憾的是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对《武侯庙》一诗存在的瑕疵认识不够,导致对问题的解答失之浅显.其次,《教师教学用书》所引萧涤非先生关于"英雄"一词的理解值得商榷.再次,《武侯庙》的作者是真实可考的,而教材编写者却把这首诗的作者定为"佚名".笔者通过考察认为:《武侯庙》一诗系元代吴漳所作,"英雄"一词主要是指世世代代那些忠君爱国之士,《武侯庙》较之《蜀相》要逊色许多.为了便于具体分析上述问题,先附上《武侯庙》原诗: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史上,历来认为苏东坡、辛弃疾的词在立意、风格、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十分相近,因此,“苏辛”并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高中语文课本长期以来一直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编排在同一课本中,也正是出于“苏辛”一体之说的考虑。其实,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苏、辛词之间的异比同更加明显,《念奴娇》与《永遇乐》就具体表现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请看下面三个句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四册)  相似文献   

15.
也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原因──兼与陆精康先生商榷内蒙古通辽市职业中专孙培民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对这首词的写作原因,《教参》认为是"当时韩(按:指韩胄)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选的《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鏖战前写的一首古题乐府诗。在作品中作者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写出了那些徘徊不定的贤士们在群雄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自己心忧天下之心和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思想】《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成百余年后,刘辰翁依其声律,写就另一首《永遇乐》,因此两词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从历史背景、情感、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深入钻研,则可析出许多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乃千古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已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章中。但教材对“去棹”一词的注释似有两处不妥:一是对“去棹”一词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对“棹”这个词的派生性质有误解。教材注:“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去棹”究竟是停船还是行船,是引申义还是借代义,试作如下浅析。《金陵怀古》的上片,作者侧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桂枝香&;#183;金陵怀古》一词,乃千古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已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章中。但教材对“去棹”一词的注释似有两处不妥:一是对“去棹”一词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对“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