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继红 《河北教育》2003,(10):16-16
前不久,我见到一个小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惩罚,第二天又请了家长,说这孩子学习不用功,好贪玩,要家长好好管一管。学生回到家,爸爸便大发雷霆。尽管孩子有满肚子的委屈,据理申辨,但还是吃了几巴掌。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两个阵地,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和教师经常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学生的教育问题是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王宁 《班主任》2021,(2):5-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既依赖又冲突,既独立又互相渗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常听到家长抱怨学校教师给家长布置许多任务,家长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的课后作业辅导之中,家长认为自己是在替教师做工作,课业辅导已然成为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容忽视,但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家校教学相长是我校创造学生美好未来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然而,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家长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示根本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6.
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一、明确家访目的,真情送家长,温暖给学生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来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两股最主要的力量,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能将学校和家庭两股力量整合,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尊重家长,为沟通创建良好的氛围沟通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无法实现沟通。因此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家长。尊重家长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关心和爱护孩子。  相似文献   

8.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师是孩子学校生活的教育者,而家长则是孩子家庭生活的教育者,教师与家长需要相互沟通思想,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而在学校工作中,班主任又成为与家长交往交流并且知道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首先是家长的教育。任何国家和地区教育的三大介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而在我国往往把教育的介体单一片面为"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对家庭教育的忽略,导致家长个人责任的淡化,把教育的责任直接推到了学校,发生问题一味的追究学校、老师的责任,绝大部分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体会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重要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生活中,很多良好的品质培养,良好的习惯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形成都和家长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家访是教师为了促进家校信息交流,主动到学生的家中和其父母联系有关事宜的一种沟通方式。校访则是家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和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新的家庭和学校…  相似文献   

11.
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子女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而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家庭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绝不能低估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教育者——班主任,更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理应与家长主动沟通,使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只有坚持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方法、观察学习的角度与教师存在着种种差异,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时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班级教育任务的完成。为了妥善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班主任在与家长联系沟通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久萍 《河北教育》2004,(11):41-41
学生受教育处于三种环境中,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环境,如果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会使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教师在这种双向沟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当主动、积极、热情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使之成为一个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积极合力,在与家长交流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是家庭里的折射,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4.
教育需要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学校、家庭教育中,学生往往因腼腆、胆怯或没有合适的场合和时间而失去了与老师、家长对话的机会,学校和家庭间因缺少必要的平台而缺少深层次的沟通。这时对话的一种形式——书面交流的优越性便显现出来。"成长日记"就是一种书面交流形式,它是教师、学生、家长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伴  相似文献   

15.
段俊 《贵州教育》2012,(22):17-18
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学生情况的好机会、苏霍姆林斯毖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特别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家长会,则是这个有机整体的润滑剂和桥梁。  相似文献   

16.
王燕平 《甘肃教育》2014,(10):24-24
正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最好的教师,他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比所有学校教育加起来还要多。"由此可知,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1.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农村家庭中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所受的教育较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沟通是心灵的对话,心灵的距离有时就是脚下的距离。教师通过上门家访,与家长零距离接触,拉近自身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关系。在家访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也能直接倾听家长对学校、班级教育工作的要求与建议。让教师和家长在交流中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我陪妈妈家访  相似文献   

18.
董桂娟 《中国教师》2014,(16):92-93
<正>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会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阶段性决策、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集中讨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家长会之后的个别交流,能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与孩子沟  相似文献   

19.
秦丽 《黑河教育》2013,(3):69-69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持续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这里主要是指离婚)家庭学生的教育也成为当今学校面临的现实难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和失望,容易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笔者认为,加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论对孩子本人、家庭,还是对学校和社会,都十分必要。那么,学校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呢?一、加强与单亲家庭家长的联系首先,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应逐一进行家访,与家长见面,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同  相似文献   

20.
校讯通系统是一个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的平台,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信息互通,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为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有助于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