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思路:《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的经典课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烛之武的说辞和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应当以积累为主,从文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写人叙事的优秀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卑不亢、巧于辞令,以一己之力挽救国家于水火的鲜明形象,体现了《左传》长于叙事,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写作特色。在教学上,可以从分析文本叙事技巧,学习人物智慧品质,领略语言表达艺术等多角度去挖掘文本价值,使之成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但在阅读感受上,烛之武三言两语就打动秦穆公,促成秦晋退兵,则似乎有意把复杂严肃的政治外交事件简单化、戏剧化了。  相似文献   

3.
在文言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行文艺术、人文教化。而人文性不仅宽泛而且抽象,"四文"教学法则把人文性具化为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围绕"四文"展开文言文教学,能够有效进行人文性渗透。本文就着重论述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如何"四文"兼顾,进行人文性渗透的。  相似文献   

4.
祖国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道理,是我读了《烛之武退秦师》后有的感慨。这篇文章,说的是烛之武用极高的口才,劝退秦军而保全了国土完整的故事。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描写烛之武口才如何好。但是,看了文章后,我欣赏的并不是他的口才,而是他那高尚的品格。因为,从烛之武身上表现出的,是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目标】1.能记住《左传》相关文学常识,背诵全文。2.能够记住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辨析并翻译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4.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5.体会烛之武论辩技巧。【重点难点】1.能够记住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并翻译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单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可以从文本语言、人物形象、历史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具体探讨了在文言单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几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必修三专题——寻觅文言津梁中的课文,要求从读的角度引导学生寻觅津梁,即因声求气。故课堂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要手段,应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关键实词、虚词词义、句意、  相似文献   

8.
解决中学生文言文学习之困境,要巧设学科认知、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三个维度的文言学习情境,配以适切的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尤其是表达交流的文言语用活动。文言语用,一方面指有意味地渗透文言词法活用等文言现象的现代汉语句段微写作;一方面即指浅易文言微写作。情境合宜的文言语用,可以促进文言文语言建构,促进思维文化和审美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蓝本,参照"春秋局势图",引入必要的历史知识,用"看图说话"的方式上好高中文言第一课,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兴趣,构建学生的文言体系,让学生感到新鲜又刺激,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这一方面是由于烛之武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敌“百万之师”,另一方面是由于烛之武的辞令占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于郑国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来从侧面陪衬烛之武的,使烛之武人未见而才已显。其  相似文献   

11.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记录了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烛之武只身赶赴敌营,通过过人的外交魅力,瓦解秦晋两国的联盟,把一场灭国危机消弭于无形。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烛之武不仅是一位志士、勇士,更是一位辩士。那么烛之武到底是怎样轻  相似文献   

12.
<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言: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师之师。这句话用于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每次读《烛之武退秦师》,总会生出许多感慨,查阅相关资料,总感觉赏析过于寥寥。笔者不揣浅陋,对其说辞艺术作些赏析。对于烛之武的出场,《左传》运用的是先虚后实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是谁?他何来的自信,将国家的命运交付于烛之武身上?如果不成功,他还要押上烛之武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的是烛之武在郑国即将灭亡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瓦解秦国和晋国联盟,表现了烛之武超人的智慧和口才。我觉得烛之武的表现真是精彩极了,但思考之余,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博弈上,秦穆公、  相似文献   

14.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读《烛之武退秦师》(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1册),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剪裁、人物形象与思想价值之外,狠抓语言的品味与咀嚼,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揣摩语言,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学文学言,就是文言并重,言以载文,文以言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之无言,一切皆空。一、品实词,知言会意,把握纲目题解《烛之武退秦师》,笔者抓住三个词语引导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创意】《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的教学常常由字词到人物再到主题,这样教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式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二模块,各有一、二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我在教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总是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先有透彻了解。这样才能去读懂文章。去领会人物形象、文字特点。如第二模块三单元的古代叙事散文单元,选入了《烛之武退秦师》等四篇文章,涉及到《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各种体例的史书。在学习课文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涉及到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20.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该文情节紧凑,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技巧。它高超的叙事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妙,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密。本文对《烛之武退秦师》精巧的叙事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