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2.
炎炎夏日,空气燥热,人的心情也烦躁起来。一天傍晚,我拖完地板,不由地舒了口气,哦,好难得的一片阴凉!“姑姑,姑姑!”这时,四岁的小侄女丹丹跑来,不由分说就要跑进屋。我连忙拦住:“丹丹,脱掉鞋子再进去,啊?”丹丹嘴一撅,任性地说:“不嘛,我不脱嘛!”望着能照见人影的地板,我哪忍心让她破坏这一片阴凉。于是,我故作生气地沉下脸,说:“丹丹,听话!”没想到小家伙根本不吃这一套,拧着身子反抗着:“不,就不!”后来,看我脸色没有让步之意,便大声叫着以壮大声势。就在这时,哥哥回来了,见丹丹大吵大闹,劈头就骂:“你吵什么,不热啊!”任性的  相似文献   

3.
自从电脑进了我家门,俺老爸的魂就被勾跑了,不分昼夜的坐在电脑旁“叭叭”的敲打着键盘,连吃饭也不积极了。老妈也说:“花钱请了一个第三者……”  相似文献   

4.
“采”和“采”是音、形、义都不同的两个字。“采”音cǎi,小篆写作“采”,上面从爪,下面从木,表示用手(爪)摘取树上的果实。“采”字八笔。写“采”的时候,不要把“爪字头”中间的点和木字中间的竖连接起来。用“采”作声旁的字有:睬、踩、彩、菜。  相似文献   

5.
《草地夜行》(省编小语第七册)一文中人物语言较多,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语气,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相当重要。讲授时,我故意用轻松的语气读了老红军牺牲前的一句话:“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学生深表不满,纷纷举手争辩。一位学生说:“老师,  相似文献   

6.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里,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某学生:“老师,这题怎样答?”某教师:“来,我讲给你听。”于是,这位教师就从头到尾,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不言而喻,他是在为学生解惑。他的态度,堪称积极;但其效果,却并未见佳。原因何在呢?就在于他是依靠自己的回答和讲解来解惑,使学生  相似文献   

8.
童心童言     
狗的亲戚 中午我正在床上休息,儿子跑过来朝我的脸上亲了一口。我闭着眼睛说:“刚才谁亲我了?”儿子拉长声调说:“你认不认识狗呀?”我说:“认识呀。”儿子接口道:“我就是狗的亲戚狼呀,这回你知道了吧。” 董思邈(2岁9个月,黑龙江)  相似文献   

9.
“的”是定语的语法标志。“地”是状语的语法标志。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的。状语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的;“地”语助词用作副词之语尾,如“杨柳宫前忽地春”。意志所在亦曰地,如云:“见地”。“的”语助词,同底。凡有三义在语中者,即“之”字。在语末者若有所指如“红的”、“白的”、“热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准备通过点名把学生叫到跟前当面批改作业。这时,前排一个平常不爱讲话,学习成绩较差的男生走到我的面前,轻声对我说:“老师,您可以先给我批改作业吗?”我说:“可以呀!”他红着脸,用低得只有我能听得见的声音怯怯地说:“老师,给个‘优’吧!”我抬起头来,惊讶地看着他,问道:“为什么要老师给你批个‘优’呢?”他腼腆地回答说:“我每次写作  相似文献   

11.
佛教信徒以及俗界众人,口头禅之一便是“阿弥陀佛”。但在实际上,此“禅”何意,怕是盲念者多,真知者少。弥陀佛是一尊佛的法号。此佛是何佛? 答曰:未来佛。中国语汇中吸收了不少佛教用语,如“世界”、“幸福”、“真谛”、“觉悟”。“未来”也是佛教用语,有的译成“来世”。佛教徒作为天天要诵一遍、诵多遍的佛号是未来佛,足见佛教将“未来”看得多么重要。佛教徒们见了人就道一声“阿弥陀佛”,无异于频频提醒人们:“想想未来!想想未来!”如此频繁而无休止,真当得起“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了。  相似文献   

12.
刚教完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列竖式计算之后,发现在作业中,一大部分学生老是把积末尾的0漏添了。开始我也天天强调:“末尾的0要记住添上,要记住添上!”,然而老调重弹,效果甚微。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想得另找蹊径。有一天,我带了一串充好氢气的气球进教室,这下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一双双眼睛好奇地望着气球,心里在想:“今天数学课老师怎么带着气球来上课?”就在学生疑惑不解之时,我问道:“要是老师不留心,把系住气球的绳子给滑走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异口同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生前反对自己的作品“炒冷饭”,认为自己的作品文字平庸,甚至很幼稚。不能一再结集出版。早在1951年2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叶圣陶选集》的“自序”中写道:“这一回编辑《新文学选集》,朋友们说其中有我一本,我感到惭愧。选集已经编过几回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教材的解释引起了许多老师的疑惑和异议。那么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两文,思考一下他们所说的是否有道理。  相似文献   

15.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16.
所谓德育 ,就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道德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它具有三层意义 :第一 ,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知晓和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 ,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这便是德育中的“知”。第二 ,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的内容 ,把其道德认识内化 ,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就是德育中的“信”。第三 ,德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是德育的“行”。因此 ,由未知到知、由知到信、由信到行是德育工作有机的三个环节 ,构成了…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如果1只羊=2袋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当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一半,而生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倍时,则一只羊可换: A、8袋米 B、6袋米 C、12袋米 D、16袋米 答案应选“D”。因为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一半时,则每只羊的价值提高一倍,即1只羊=4袋米。又,生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倍时,则每袋米的价值只及原来的1/4。(即理解为:米的价值之所以降低到原来的1/4,是因为生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三倍,或“提高到”原来的四倍。)自然,这时一只羊可换16袋米了。 但也还有的学生和教师,未能很好地解决对“提高了”、“增长了”和“增长到”一类表述的准确理解。 数学知识告诉我们,某某劳动生产率或劳动时间提高或增加二倍,应理解为:“提高了二倍”或“提高到”原来的三倍。1992年高考政治题第13题: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当  相似文献   

18.
“右”,高中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注为:“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左”,第三册中《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句释为:“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在古代究竟是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 《辞源》956页“左”字条①:“方位名。与‘右’相对,面向南则东为左,面向北则西为左。古时常以东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家、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对人谈及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向上海耀华皮尔金顿(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的董事长请教:“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位洋老板听后,几乎不作思索便回答道:“我们需要你们中国人所说的‘匹夫’。”冯校长稍稍一愣,随即回过神来:“是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对方连忙颔首:“对!对!只会骂娘的人我不要,我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听罢这段对话,不知诸君作何感想。但笔者除了敬佩这位洋“大亨”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外,更佩服其独树一帜的择才标准。以时下之见,到洋人手下供职,首选条件不是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语,就是能娴熟地摆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1992年第5期第27页写道:“写作教学的最大失败,是把心灵沟通,情感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得咎的痛苦。” 《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第30页写道:“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渲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