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小学生在年龄、记忆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训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有“度”。一、时度:提问时要找准时机,适时而提。提问要抓住时机,把握火候,将其“愤悱”之际。在思维的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启迪智慧的火花,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受阻,启而不发,出现课堂空…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大有学问的。有人把教师提问的效果作了下面三种生动的比喻: 学生站在地上就摘着了苹果——学生无需经过“意志的努力”就很好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启不发,没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跳起来也摘不着苹果——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如坠五里雾中,虽经艰苦的思索仍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得要领,不着边际,内容大而空或过深过难,这是启不得法。  相似文献   

3.
<正> 依据“愤悱式”教学的主导思想,我在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的第二步实验是:“能力结构、联系图解”的设计与运用。“学习政治理论到底有啥用?”这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该不该正面回答?怎样回答才能一矢中的?它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何影响?……愤悱式教学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只有教师的为用而教,没有学生的为用而学,教和学的目的性不统一,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提问可以用来“遍询诸生”,检查学过的知识;提问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课题;提问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提问可以取演绎之法,展开新教材的内容;提问可以采取归纳之势,概括总结新学的知识;提问还可以收到开阔思路之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问的方式可以取问答式,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用谈话法,教师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外部来”。提问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问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但提  相似文献   

5.
《穷人》是紧扣“真情实感,恰如其分”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朴实的语言,去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真实的感情,以达到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用语朴实,而含义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语言的内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课文开头写桑娜的家,我认为应抓住“温暖而舒适”这一短语,让学生去理解。从课文中的描写来看,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的火还没有熄灭,食具擦得闪闪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了。这和屋外“寒风呼啸”“又黑又冷”相比较,确实显得温暖而舒适。那么这“温暖而舒适”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了尽管家境贫困,生活艰辛,但桑娜却把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表现了桑娜勤劳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呢?浅谈一些自己粗浅看法。 一、设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学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释疑(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抓准启发时机,即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提问。这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为:“愤,心求通而没达之意;悱,口欲言而没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教学中,创造愤悱时机,置学生于愤悱状态,是启迪思维、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创造  相似文献   

8.
小学启发式作文教学模式探究李禾田启发式教学鼻祖孔子所开创的“不情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历经时代的深化、发展,人们基本上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其一,“愤悱”与“启发”的关系,既要重视学生“愤悱”的内部动机,同时又不唯“愤悱”才启发.而要通过“启发”导致“...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知怎么说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搞好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课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可以取归纳之势,概括总结出新的知识。由于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里,笔者就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铺垫”、“新授”、“小结”时,教师的提问方法简述之一二。  相似文献   

11.
引趣性提问这种提问一般在新课或复习的开头,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不在于要求学生立即回答。例如,我在复习“年、月、日”这部分教材内容时,为了防止学生一看标题就会产生一种“谁不晓得”的想法,我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首先提问:“一位老大爷在1984年2月底才过了18个生日。这个老大爷多少岁?”这样一问,同学们听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话 :“中国古代研究做学问 ,而现代的学生都是在做学答”。这一“学答”现象 ,严重滞约了教改的发展 ,要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物理学本身即是一门充满探讨意识的学科 ,因而在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1 改善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在我国 ,有一种普遍的提法 :作为一名好教师 ,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 ,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 ,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势必导致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课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可以取归纳之势,概括总结出新的知识。由于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里,笔者就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铺垫”“、新授”、“小结”时,教师的提问方法简述之一二。一、铺垫时的提问重在“引”引,即诱发、引导。在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旧知的同时,教师应努力把新知从它的“生长点”上引出来,使旧知蕴藏着的新知内核更显露、更突出。在铺垫引新阶段,教师常是通…  相似文献   

14.
阴玉平 《考试周刊》2011,(36):91-92
数学伟大的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其核心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这种教学理念,必须精心选择问题,并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在“愤悱”状态下去尝试、猜测、实验、发现。当然,不同的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提供的具体教学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真实”数学教学探究不应只是点到为止,更应是点到不止,直至探究的根。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因此,“真实”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干预、点拨、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1.发问。如何发问,体现了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发问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发问时机。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注意力集中,思维容易被激活,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最佳发问时机既要教师精心预设,  相似文献   

16.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17.
孔子"愤悱"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愤悱”和“启发”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教育学概念。撇开对“愤悱”而谈论“启发”,就容易使“启发”陷入概念泛化和经验操作之中。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借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愤悱”的临界状态进行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实验,创立了“愤悱榷导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愤悱榷导法”。 “愤悱”一词,引自《论语·述而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句中的“愤悱”,朱熹解释为“心求通而未达之意,口欲言而不能之貌”。用现在的话说,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创设“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想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化问题,创设“愤悱”情境,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说的目的。我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就小猴子下山一无所获一事对我说:“老师,山下这么多东西,小猴子怎么空手回家呢?”这位学生的语音一停,又有几个学生发表了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做学生的时候,在三味书屋里,曾经这样问过他的老师: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怎么回答呢?鲁迅描写道:“‘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学生提问,老师一时答不出也是常事。比如这“怪哉”,就需查查资料。老师不高兴学生提问,一听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就怒形于色。这不大好。 现实生活中,颇有一些不欢迎学生提问的老师。鲁迅的老师被学生问住时,还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今有的教师却采取不懂装懂的态度,或胡编乱答,强词夺理;或闪烁其辞,巧言诡辨。其结果,以讹传讹,害人不浅。这种做法,似乎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实则有失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