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女性文坛新秀斯蒂芬妮.梅尔创作了《暮光之城》吸血鬼系列小说。这部小说自面世以来就广受大众的追捧和推崇。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关于该作品的学术文章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分析《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氛围描写及主题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具有明显女性哥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女性哥特特征分析,研究了《暮光之城》中的封闭空间意象及幸福结局,让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斯蒂芬妮·梅尔笔下创造的基于传统女性哥特的女主人公新形象,并以此来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追求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没有大牌的演员,没有最顶级的导演,却收获了1.55亿美元的首周末票房,超过《暮光之城》成为影史第三高的开画成绩,《饥饿游戏》就这样一夜成名,成就了2012年全球电影第一个神话。与倍受欢迎的系列电影《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一样,《饥饿游戏》也是改编于同名系列小说,是美国作家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从观念、意向、审美等角度,对人物外貌、修养、情感世界的解读和剖析,指出该系列小说之所以受到热捧,因其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吸血鬼的形象,使之贵族化.  相似文献   

5.
电影《暮光之城》是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系列小说拍摄而成。该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女中学生和吸血鬼之间的爱情故事,整个情节在电影中通过外貌、服饰、环境、行为、言语、手势、表情、声音等等被编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得视觉愉悦。文章从文化视角分析了视觉文化在电影《暮光之城》中的体现,通过对它的分析,能使人们更好地读懂这部影片,同时也能使我们对整个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印第安狼人形象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不论是对男孩雅各布以及印第安众狼人的描述,还是印第安狼人与白人吸血鬼之间的法则,都显示出白人作为闯入者和殖民者对作为原住民和领地保护者的印第安人的优势,这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无意识。  相似文献   

7.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严丽 《考试周刊》2011,(29):32-34
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所著的小说《暮光之城:暮色》是《暮光之城》系列的第一部,这部畅销小说因其哥特式风格,吸血鬼与狼人故事组合,以及青春浪漫的爱情故事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也引起广大的评论家的注意。本文从其哥特式风格,吸血鬼形象与狼人组合,以及故事情节安排入手,分析《暮光之城:暮色》广受欢迎的文学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暮光之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写的系列小说,以贝拉和爱德华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融合了西方文学中的吸血鬼文化元素,使这份唯美动人的爱情更加动人心弦。爱德华和贝拉他们替我们过着梦里的人生,向我们展示危险鲜嫩又美好的爱情,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怀念狼》与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关于"人狼变形"的广泛呈现,在有关的"变形"作品的解读中,占据了极具特殊的地位。两部作品中的"人狼变形"虽然呈现出变形特征和创作主旨的某种相似性,但也在东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中体现出了人狼变形文化和人狼变形艺术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暮光之城》的中文字幕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为了实现电影字幕翻译的预期功能,传达信息和传递感受,该字幕翻译灵活运用了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保证了目的语观众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清晰的信息和与源语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本文通过《暮光之城》字幕中文译本,以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为主要标准,分析其字幕翻译是否以及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实现其目的。  相似文献   

1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部神魔幻想小说。作者以为《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成功得力于哥特式手法的成功运用。虽然这不是一部哥特式小说,罗琳却巧妙地借助哥特手法来服务于她的创作。从《哈利·波特》的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情节和主题出发,透析哥特手法在《哈利·波特》中展现出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萌 《八小时以外》2010,(11):34-39
2005年,斯蒂芬妮·梅尔出版了《暮光之城》第一卷,几周后即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此后几年间,每一卷的出版都标志一个新的热度。而2008年,《暮光之城1:暮色》上映,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吸血鬼"流行狂潮,将"暮光现象"推向一个新的峰值。到2009年《暮光系列2:新月》上映时,一个有趣而怪诞的现象出现了,一边是素来对美国电影市场颇具影响力的影评人恶评如潮,一边是观者如云,其狂热令美国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疯狂"、"歇斯底里"的字样。2010年6月30日在北美首映的《暮光之城3:月食》更是在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狂卷一亿多美元的票房,其势头恐怕只有《哈利波特》系列才能与之媲美!种种迹象表明,"新吸血鬼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风潮可谓全球性的,从美国到欧洲,从日本到中国,吸血鬼好像一下子打破了原先的"宗教、西方传统"的壁垒,成为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的"全球通吃"的文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暮色(节选)     
去年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书面市时哈迷当然疯狂了一把.可是那之后的空虚似乎无法填补。幸好号称继《哈利·波特》后最受欧美青少年欢迎的畅销小说——暮光之城系列出现了!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笔下扣人心弦的暮光之城系列(The Twilight Saga)讲述了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本期美文共享特别为大家带来该系列的第一本——《暮色》的节选。Enjoy it!  相似文献   

15.
暮光之城     
2009年最热的青春奇幻小说是什么?如果你答不出"暮光之城"这个书名的话,那就证明你真的"out"了!这部系列小说的每一部均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数月之久,并获奖无数,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也高居北美票房冠军宝座,风头之劲甚至盖过了《哈利·波特》。亦真亦幻的背景,凄美动人的情感,充满悬念和张力的情节……成就了这部荡气回肠的青春传奇。漫漫长假,一书在手,定会令你暑意全消。青春的美好与优雅,值得慢慢品味。  相似文献   

16.
海外文坛     
《文学教育(上)》2008,(17):160-160
帕慕克推出长篇新作《纯真博物馆》;英国93岁老人出版处女作《危险弱点》;欧美畅销书《暮光之城》被引进中国;《意第绪警察联盟》获雨果奖;聂鲁达奖首次颁给智利诗人。  相似文献   

17.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以吸血鬼、狼人以及人类之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刻画了"人——鬼"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很多青少年的青睐。斯蒂芬·梅尔也迅速成为著名的女作家。小说中男主人公英勇、潇洒和英俊的外表,吸血鬼的神秘身份以及与普通高中女孩的浪漫的爱情,无疑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主人公爱德华的忧郁、矛盾、执着的性格,来揭示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很多青年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2005年在美国出版,该书一上市就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全球,其中译本在中国的热销带动了中国奇幻文学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奇幻文学翻译热的现象。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入手,以《暮光之凇为例,阐释了奇幻文学翻译热的生态因素,揭示了该现象下的翻译生态失衡危机。  相似文献   

19.
在好莱坞,改编和续集永远是"简便"的赚钱方法。例如,2008年对于顶峰娱乐公司来说就是"一片定江山",投资不足4000万美元的《暮光之城》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两亿美元的票房。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后,顶峰娱乐公司趁热打铁,提前推出《暮光之城》的续集《新月之茧》以及改编自日本经典动画的《铁臂阿童木》。顶峰娱乐能否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转型成为第二个"新线电影公司",这两部电影的成败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同样推出了改编之作《福尔摩斯》,成为众人期待的焦点。这三部电影,到底哪一部更加好看呢?不久将见分晓。  相似文献   

20.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接力版译者采用了明示、注解及简单解释等方法,对文本中的相斥文化词进行了翻译处理,将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之间的差距控制在了一定程度,为有效实现二者间的视域融合提供了可能,也为读者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机会,既为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为其视域发展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