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998年2月26日,震惊全国的中国“8·24”交通肇事逃逸犯、原郑州市公安局某分局局长张金柱被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我是栽在了记者的手上。”据说,张金柱死前曾哀叹。 无论这哀叹是否属实,在处理张金柱案中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当地的《大河报》到《焦点访谈》等一些新闻媒体都对此事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作为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一级警督张金柱应该知道,他被判死刑的原因是触犯了法律,然而他却宁愿归咎于新闻记者。这突出反映了新闻舆论在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本报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意见》的同时,结合本报“要闻加周刊”的特点,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服务周刊·消费热线》、《新闻周刊·社会热线》、《工会周刊·劳动法维权热线》等专栏的作用,抓住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精确新闻”在报刊上渐渐流行起来。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报刊在自己的专版或专刊上刊载精确新闻报道,如《中国信息报》的“统计新闻”、《光明日报》的“图表新闻”、《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等, 许多报刊还专门开设了精确新闻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栏、《文汇报》的《文汇财经·商业街区》专版之《新闻来自数据数据产生新闻》专栏等。《北京青年报》除了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5)
发掘批评报道的深层事实文/朱冰尧20多年前,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两名青年记者的一系列批评报道使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报道把尼克松总统赶下了台,于是这类用于揭露被隐藏事实的批评报道成为新闻界维护公众权...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06,(2):43-43
《新闻天地》2005年第5期发现胡小洁的文章《新闻舆论与公民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一、摄影记者应有强烈的追“动”意识 追“动”也就是在追求新闻事件最精彩瞬间的魅力。这瞬间,倏忽即逝。一旦失去,会令你仰天长叹。 追“动”也是在追求对新闻事件最本质的意义的提炼。有一年获中国新闻奖大奖的作品《深圳8·10股潮》,抓取了在一夜等候之后却在关键时刻被人流无情挤了出来的青年的形象,他汗、泪交织,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工作都是社会大舞台的一种角色 ,角色扮演得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角色特点的把握 ,亦即角色意识到位与否。应该说编辑的角色意识大体上是相同的 ,但是仔细分析 ,又有不少异处 ,不说报纸与广播、电视、杂志编辑的工作内容、运作方式有着诸多的不同 ,就是报纸的平日新闻版与周刊编辑的操作方式亦不尽相同。笔者在《长江日报·长江周末》工作了8个年头 ,作为新闻性周刊的责任编辑 ,自感对这一角色的定位及其角色意识有些心得。发现意识这里所说的“发现”较之“策划” ,更能体现新闻周刊编辑的意识特征。既然新闻是对新近…  相似文献   

8.
几年以前,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罗马尼亚剧作家奥·巴琅格写的话剧《公众舆论》,至今念念不忘。那个剧写的是在一家新闻单位——《明亮的火炬》报社里发生的故事: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该报副总编辑吉特拉鲁是怎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又终于在公正舆论的支持下战胜了腐败丑恶的经历。最近又把这个剧的剧本找出来全文看了一遍,里面确实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和语言。剧本的结构和人物安排是独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更有趣的是在一开头的剧中人物表里有一个角色就叫做“公众舆论”,下面注明这是个“隐喻的人物”。这个角色并不出场,出场的是一个名叫“康士坦丁·布拉纳”的新闻部长,剧作者特别说明:“上述两个角色将由同一个男  相似文献   

9.
一等奖(共10篇)《用高思维拓展媒体的生存空间》(作者:吴四清徐强)《论强化新闻价值评价》(作者:单汝谨)《面向新世纪唱响主旋律》(作者:肖东坡)《时间·空间·情感—论电视媒体在信息时代的选择及山东电视节目的定位》(作者:崔凯)《按新闻规律重塑报纸标题》(作者:李炳刚)《继承·沟通·融合—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媒的文化选择》(作者:王倩)《立体策划与新闻思维》(作者:曲勤波)《记者要迎着群众的方向走》(作者:李传民)《新闻经济初探》(作者:杜寿清)《搞经济报道要有政治头脑》(作者:李宁勤) 二等奖(共17篇)《“这一个”与“这一群”—兼…  相似文献   

10.
沂揖陈王王维达濒瑛马陆杨 第一期面向实际,反映实际,指导实际为培养新闻人才贡献力量笔谈打好基础着眼点在哪里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培养学生一点希望从招聘编辑记者谈起论新闻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谈采访之道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新闻学讲座·一个被“遗漏”了的列宁思想 —列宁如何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原则一张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传学浅谈什么是新闻陈名记者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徐中伟·新闻写作·新闻体裁杂议新闻评介.从“真”新闻说起原稿的题目就是《人》 —从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说起西方新闻写作中的…  相似文献   

11.
~~一部践行“三个代表”的生动教材——读《发现·思索·自省》看新闻工作走向@章佳斌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2,(5)
在当前深入进行的新闻改革 中,如何结合报刊传媒的特点,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是关乎报刊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强化服务意识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的本质在“执政为民”。报刊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理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书架     
王航  李永 《军事记者》2004,(4):64-64
1、中国军事报人金钥匙文库(长征出版社出版)■《版面·标题·导语·图片·把关·创新》牛明汉著这是一本成功实践者和一线研究者的文集,分为“版面篇”、“标题篇”、“导语篇”、“图片篇”、“把关篇”和“创新篇”6个部分,这些内容均为“新阅读时代”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关于报纸的工作流程、编稿的原则、组版的技巧、标题的艺术,关于导语的特征、新闻的境界、写作的心性修养、摄影的积累,关于新闻改革的思考、报纸差错的分析、传媒新概念的解读等,均有精当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典型论》朱金平著…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社会新闻栏目的思想性和组编质量,使之发挥更大的宣传教育和审美作用,是办好社会新闻——这个拥有极大读者群栏目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温州日报·双休专刊》的“每周快事·憾事”专栏,作了有益的探索。 “每周快事·憾事”专栏是该报《双休专刊》一个富有创意、广受读者好评的栏目。这个栏目每周一期,每次刊出4至6条社会新闻,冠以“每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16.
(总第13期—总第24期)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1。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读《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 告》的启示海诗之1.15生气·深度·特色范敬宜2.6 —对赵紫阳同志贺信的一点理解 每月评论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黄金季节方兴1.8新闻改革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奕见2.1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方兴8.1可喜的现象可贵的支持夹见4.1两会报道的启示易仪6.1新闻改革的近期目标纪边6.1大局·基调·透明度华丁7.1把引导舆论同新闻改革结合起来奕见8.1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夹见9.1鱼需解劫矛闻与法律的肴关间题关志录10.1新闻记者的全局观念王…  相似文献   

17.
赣州有线台《新闻观察》栏目自97年7月1日创办开播,坚持深入基层、贴进生活、捕捉社会热点、评谈百姓话题、弘扬社会典型,成为当地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性栏目。作为该栏目的一名主要记者,笔者结合自己策划、采访拍摄、到编辑制作节目的经历感受,谈几点关于新闻评论性栏目如何突出其栏目意识和电视个性的粗浅体会。一、选择栏目定位导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形势下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新闻观察》立足“帮忙不添乱”、讲政治、讲正气的原则,开播之始就力主摆脱…  相似文献   

18.
郝雨 《今传媒》2006,(4):15-16
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的问题,以及“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上引起了一场争议。这最早是由尹连根博士发起的。2001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接着,《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呼应尹连根的观点;此后,陈力丹又在《采·写·编》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是宣传方法而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从更高的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到2003年,《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杂志还连续发表争鸣文章,前者如何光珽的《论“用事实说话”》,后者如李时新…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第六期《读者·作者·编者》栏征询:《海明威“站着写”出典何处?》6月30日星期天,我们几乎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在家翻了几书柜的报章杂志,好容易在《译文》19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