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圭璋教授,滿族人,先世駐防江寧久,遂寄籍。生於一九○一年。少孤家貧,刻苦求學,一九二○年,畢業於江蘇第四師範學校;一九二八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央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自一九五三年起,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三十七年,晚年为博士研究生導師。一九九○年卒,享年九十。君幼承鄉先哲端木子疇先生遺教;中學時,受校長仇亮鄉先生指引;大學時,親受長洲吳瞿安先生教誨;遂畢生致力於詞學。其最大成就,首推編《全宋詞》。詞在今日,公認为宋代文學代表,而  相似文献   

2.
昌龍英年辭世,我心傷悲.撿拾遺作,得詩詞若干.吟頌憶往,四十年携手奮鬥,歷歷在目.抄錄數篇於此,供師友吟賞.昔龔自珍詞有"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句,友人洪子駿嘆二者實難得兼,和詞慨云:"俠骨幽情簫與劍,問簫心劍態誰能畫?且付與,山靈詫!"我讀昌龍詩詞,時有此緬懷.是志.  相似文献   

3.
2011年2月,趙燦鵬君披露了原載於1916年10月17日《民蘇報》(北京)、署名"陳寅恪"的一首七律《寄王郎》: 泪盡鰤魚苦不辭,王郎天壤竟成痴. 只今蓬堁無孤託,坐惱桃花感舊姿. 輕重鴻毛曰一死,興亡蟻穴此何時. 蒼茫我亦迷歸路,西海聽潮改鬢絲.① 趙君經過比較,發現最新版的《陳寅恪集·詩集》也未收錄此詩.②難得的是,趙君并未就此認定這是陳先生的集外佚詩,而是舉例說明陳先生的作品曾經被誤署——刊載於1916年11月10日《東方雜志》(第13卷第11號,第21頁)的"陳寅恪"詞三首就被卞僧慧先生斷定"實屬誤署",③繼而謹慎地提出疑問:"《民蘇報》刊陳先生佚詩,不知是否亦爲'誤署'."  相似文献   

4.
编后记     
《中国文化》2006,(2):172-173
回眸17年前,1989年盛夏,《中國文化》創刊之時,在首期編後記中,我們申說期刊創辦之旨趣:“着眼點在學術,目的是弘揚文化。”此言的源出,就是“我們抱定的宗旨不變,仍如撰於去年年底的創刊詞所說”——在該篇創刊詞中,主編提出:“深入的學術研究不需要熱,甚至需要冷;學者的創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僅需要獨立而且常常以孤獨為伴侶。”兩年之後,《中國文化》第5期編後,又引用錢鍾書先生的話,重提“冷”、“熱”問題:“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相似文献   

5.
董魯安先生(1896-1953)生於十九世紀末,主要活動年代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這部詩集所據其手錄的《溫巽堂詩》,起於民國四年(1915)十九歲,訖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四十九歲①,加上集外詩,也僅到1948年為止,後來就不見他有詩了. 董魯安手錄詩稿,別爲《甲子草》《問津草》《沜東草》三輯,後者包括1942年到解放區後所作,這部分後曾擴充為《游擊草》單獨問世,現合爲全璧.  相似文献   

6.
曏余治人境廬,“黃學”一詞,為學人所許。尋轉治修辭之學,漸疏於人境,顧耿耿之懷,未嘗或釋。比者梁通怡然氏岪岪崛起南疆,博通“黃學”,不讓前哲。莊子謂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余大有此遇也。先是,辛酉春,余將歸自東瀛,梁君以吾摯友實藤惠秀之介,獲識於余。自是書簡往還,殆無虛月。君,粤東梅縣人也,與遵憲黃先生有同里之雅,  相似文献   

7.
我們的家鄉,宋代出了個大詞人秦觀,明代出了個散曲大家王磐。我讀他們的作品,有一點外鄉人不大會有的興趣,想看看他們的作品裏有沒有高郵話。結果是,秦少游的詞裏有,王西樓的散曲裏沒有。夏敬觀《手批山谷詞》謂:“以市井語入詞,始於柳耆卿,少游,山谷各有數篇”。今檢《淮海  相似文献   

8.
蓬遠樓詩話     
正傳杜牧《清明》詩真僞《千家詩》載《淸明》詩云:"淸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爲杜牧之所作,沿自《後村千家詩》也。此詩膾炙人口,每令人於淸明煙雨之時,念及提及也,而其詩牧之集中無有,人頗以爲疑。余嘗偶閱光緒八年金陵書局刻本樂子正《太平寰宇記》,其書卷九十《昇州》載江寧縣有杏花村,云:"在縣  相似文献   

9.
此山陰祁氏澹生堂抄本《兩浙古今著作考》十五册,祁承爍著。未刊稿本也。《千頃堂書目》卷十有祁承爍《諸史藝文鈔》三十卷,又《兩浙著作考》四十六卷一條,諸家著錄,僅見有此。《澹生堂全集》,崇禎刊二十一卷本,自涉園陶氏流出,後歸北平圖書館。藏園傅增湘曾記其卷十二“戊午曆”中有輯《兩浙著作考》,半載而成之語,是此書輯於萬曆四十六年也。其書湮沉三百餘年,世無知者,而今一旦更出,豈非快事。余初聞石麒見告,有澹生堂抄本一部出於杭市,書为殘帙,而索直奇  相似文献   

10.
正前賢身困道彌亨每展新編輒眼明——馬一浮一《近代學術集林》主要匯編影印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者著作,這是中國學術隨着社會發生根本巨變的時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1898年,經學大師皮錫瑞爲同心會作序,即因學派不齊、議論不一而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11.
中國創造了輝煌的中古文明,其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在公元1世紀至15世紀間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6世紀開始,却漸次落後於經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洗禮而實現文明近代轉型的西方,并自外於18世紀發端於西歐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19世紀中葉以降更淪爲工業化西方侵凌、掠奪的對象.  相似文献   

12.
一、雲门宗舆葉萝得《石林诗话》 葉夢得(公元一○七七——一四八年),字少蘊,原籍吳縣,居烏程(今浙江吳興),宋哲宗紹聖四年(一○九七)進士。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一五)卜居卞山(在今浙江湖川)之石林谷,自號  相似文献   

13.
李雪濤 《中国文化》2021,(1):197-218
本文以我國最早的漢德詞匯表《額哷馬尼雅語》爲研究對象,對德國漢學家福克司(Walter Fuchs,1902-1979)於1930年代對這一成書於1748年的雙語詞匯表的發現和研究做了梳理,同時根據德文和中文的史料對此書作者、德籍耶穌會士魏繼晋(Florian Bahr,1706-1771)的生平做了鈎沉.在對以往的研...  相似文献   

14.
中國佛教自會昌毀佛之後,由於經典、文物多遭破壞,各宗均呈頹勢,唯無須多少經典、儀軌之禪宗一枝獨秀。而禪宗自唐末、五代之後。又“一花開五葉”,出現了五祖分燈,其中:沩仰創立并繁興於唐末五代,開宗最先,衰亡亦最早,前後僅  相似文献   

15.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從一九二○年代後期始,夏先生專攻詞學,歷任之江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勤勉敬業,著作等身,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姜白石詞編年箋校》等多種傳世,在詞人年譜、詞論、詞史、詞樂、詞律、詞譜及詞籍箋校等方面均有突破性成果,兼為傳統詞學的總結者與現代詞學的奠基人之一,誠不愧"一代詞宗"之盛譽.  相似文献   

16.
别集流變論     
小引三十年前,予與纂《漢語大詞典》,日與古書為伍,手不釋卷.始知自注之體,古已有之,至趙宋吴正儀淑《事類賦》而極其盛.而效舍人之雕龍,援正儀之注體,則有近世姚茫父華之《論文後編》焉.觀其行文簡而隸事賅,三覆其誦,不能自已,私心所儀,歷久彌篤.既而察四部之流變,究别集之演迹,思欲一叙其顛末.適予友陳鴻森教授沉潜二十餘年所輯之王鳴盛、阮元、錢大昕三家遺文成,問序於予,乃效茫父之體式,為叙别集之流變云.  相似文献   

17.
仰槐記瑣     
正錢楊狡獪"狡獪"云者,謂游戲、戲言耳,語出魏晉,檢辭書即知,非今日"詭詐"之義也。讀《槐聚詩存》,三復吟味,似窺見錢、楊二先生弄狡獪處,其二老之游戲三昧乎?《槐聚詩存》集末有《代擬無題七首》,繋於一九九一年,凡七首,詩云:縱説疏疏落落,仍看脉脉憧憧。那得心如荷葉,水珠轉念無踪。(其一)  相似文献   

18.
正戊戌之冬,時羽女士編印子苾先生詩學詞學手稿二種成,縹緗悅目,不脛而走。其意猶未已,復廣邀南北學人之擅書者各録涉江詞一闋,總廿四家,裒爲一卷,謀付剞劂。近自滬上馳書白下,囑余爲序,幷代擬書名。子苾先生者,詞人而兼敎授也,世稱易安而後,一人而已。余生也晚,聞其名、讀其書而未能親承其敎。卅餘年前,先師閒堂爲榜居室,賜名"靜好軒",復賜藏書章"靜好軒中長物",皆涉江詞人之舊名舊物也。起居坐卧,讀書作文,  相似文献   

19.
張求會 《中国文化》2010,(1):190-197
<正>胡文辉君的《陈寅恪诗笺释》(以下简称《笺释》),从打印稿算起,在前后近六年的时间里,我先后研读了三遍。六年前,承文辉不弃,约我为《笺释》作序。既已佛头著粪在先,索性狗尾续貂於后,三次校读的所见所感似不得不书。  相似文献   

20.
編後     
正完全沒有想到余英時先生會離開我們。他是本刊學術顧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硏究所的學術評議委員和《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的編委。本期原想組織一組悼念文字,看到兩岸學人已有衆多文章發表,我本人寫於去年春天的《"訪學記情":與余英時先生的談講之樂》,也經友人重刊於鳳凰網等網刊。剛好余先生爲方聞的《中國藝術史全編》撰寫的序言,有幸由我們刊載,謹以此作爲對英時先生的感念和追思。金耀基先生是英時先生的老友,幾十年相濡以沫,同時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學術顧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