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4年11月,"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释放了一个名为"菲莱"的着陆器于彗星的表面,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一颗彗星上实现软着陆。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它们的组成通常是水冰和尘埃。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彗星如此着迷,是因为在它们的物质组成中隐藏着一些有关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秘密;它们还有可能撞击地球,是一种对地球文明存在威胁的天体,这一点又颇令人担忧。然而,彗星并不是唯一令人着迷又令人担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创新》2005,(8):28-28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宇航局已接收到了撞击器在相撞后传回的第一张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闪光。项目科学家彼德·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  相似文献   

3.
科技快递     
地球变“老”了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地球和火星诞生的时间比人们原先认为的要早2000万年。科学家过去认为,太阳系诞生于46亿年前一场巨大的超新星爆发。爆发的冲击波使残余的气体凝聚成团块,形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但这些天体诞生的时间和速度都难以估计。对太阳系演  相似文献   

4.
尽管欧洲空间局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小猎犬2号”至今毫无音信,但是欧洲空间局探索太空的信心并未受到影响。欧洲空间局近日向外界宣布,于今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月26日上午7时36分,“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将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太空中心发射,展开首次登陆彗星彗核的太空探险之旅。“罗塞塔”将在太阳系内经过10多年的飞行于2014年结束其“台球式旅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尝试进入彗星轨道并在彗星上降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我们所知的太阳系家族成员还是:9个大行星、31颗天然卫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包含已确定轨道的有编号小行星1千多颗;另外,还有1千多颗彗星以及数量不清的流星和陨星。冥王星轨道被认为是太阳系的边界,半径约40天文单位(地球的轨道半径称为1天文单位,约1亿5千万千米);大行星中仅土  相似文献   

6.
正彗星最明显的特征是拖着一条光亮的大"尾巴",因而民间将其称为"扫帚星"。可是,最近天文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个轨道与彗星类似但没有彗尾的天体,其独特性质可能会为揭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提供线索。彗星由什么构成?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它们主要由冰和其他冰冻物质组成,多形成于太阳系边缘的寒冷地带。当彗星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核  相似文献   

7.
39亿年前,太阳系刚刚诞生不久,各大行星曾经遭遇过一次毁灭性的小行星群撞击,这场灾难一直持续了2000万年,甚至可能长达2亿年。至今我们还能根据月球、火星、水星、金星上未及痊愈的伤口——环形山,想像出当时的惨烈情景。我们的地球也未能幸免于难,只是由于几十亿年间地质活动频繁,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灾难后的痕迹了。科学家试图对造成这些环形山的毁灭性撞击做出合理的解释,有人将罪魁祸首定为土星和木星,也有人将灾难归咎于天王星和海王星。坚持第一种看法的科学家们认为袭击我们的“宇宙炮弹”来自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他们对太阳…  相似文献   

8.
正天文学家在近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个轨道与彗星类似但却没有彗尾的天体,其独特性质可能会为揭开太阳系形成和进化的奥秘提供线索。这一消息确有新颖性,值得人们关注。那么这个神奇的家伙到底是什么呢P可能携带生命种子以前人们看到的彗星,都拖着一条光亮的尾巴,因而民间将其称为"扫帚星",并认为是不祥之兆。后来的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同样绕日运转,只是轨道特  相似文献   

9.
科技博览     
天文宇宙 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在太阳系边缘地带观测到一个除冥王星之外个头最大的天体,再次动摇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地位。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288年,直径约为1290公里,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是比冥王星绕太阳轨道更远的一个带状区域。专家们认为彗星等就  相似文献   

10.
1999年7月30日《扬子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6500万年前“不速之客”撞坏太阳系》的文章,报道我国一天文爱好者提出的一假说:即6500万年前火星与木星之间有“玛雅星”,且星上有人类,因为他们预测到有一行星将撞击“玛雅星”,只好把少数人移居火星、地球和金星。该行星直径超过1万千米,以每小时20万千米的速度冲向太阳系时,先与  相似文献   

11.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撞击彗星成功之后的美国人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而欧洲人于今年9月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做准备。欧洲被迫撞击月球欧洲人撞击月球采用的是“智慧1号”(SMART-1)探测器。其实,欧洲人撞击月球在计划之外,不像美国人那样有计划有步骤,因此其影响和意义也逊于美国人。“智慧1号”的…  相似文献   

12.
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绕太阳一圈大约为687天。世界各国研究行星的科学家们都想真正了解这颗行星,他们认为,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火星是唯一可能有生命存在,或者曾经有生命存在过的行星。从现在开始只要地球和火星还在对太空旅行有利的一条线上,科学家们就希望发射航天器到火星去进行探测活动,就是说从现在起每隔两年,就将有越来越多的轨道器、着陆器和越野车到达火星,到2005年科学家希望其中的一个机器人能把火星上的样品带回地球。  相似文献   

13.
1996年4月百武彗星出现时,许多人打通北京天文馆热线电话,询问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的确,彗星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曾经遭受过、将来仍有可能再次遭受彗星的撞击;彗星曾经给地球带来生命起源的“种子”;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秘密。让我们揭开彗星神秘的面纱,看一看它的真面目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I0003-I0003
太阳系拥有海洋的星球潜在孕育生命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近年来,美国宇航局向火星发射了由轨道勘测器、登陆器和火星车等组成的小型星际舰队,它们的目的是寻找火星上的水资源。只要存在水的区域,就可能存在着生命,需要水作为一种溶剂集合复杂的大分子来构成生命系统。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认为,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太阳的热量就把太阳系里的大部分水分赶到了火星轨道以外的远处,这些水至今还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土星环、木星的卫星、海王星、天王星以及数以十亿计的彗星之中. 但是地球距离太阳较近,为何上面竟然也有水!这些水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来自彗星? 近二三十年以来,主流理论认为,地球最初的水和有机物都来自地球之外,是由彗星和一种非常古老的陨石——碳质球粒陨石带到地球上的.碳质球粒陨石是一种富含水与有机化合物的球粒陨石,占已知陨石的5%.  相似文献   

16.
月球、火星等星球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形凹坑,关于这些凹坑的形成,科学家往往认为是彗星或小行星等小天体撞击形成的,可是对这些凹坑细细分析,它们显然不是撞击坑,那么它们是谁挖的呢?  相似文献   

17.
深度撞击     
《科技新时代》2005,(8):105-105
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了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至此.这项始于1999年11月1日的“炮轰”彗星计划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18.
历经7年的太空跋涉,美国宇航局(NASA)的“星尘号”彗星探测器终于取得“真经”要回家了。据美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星尘号”将于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沙漠内降落。届时,来自彗星的第一手样本将有助于科学家揭开太阳系的起源之谜。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I0012-I0013
关于生命开始于地球的理论有许多,其中一个叫有生源说。根据这个理论,一颗源自太阳系内火星等行星的小行星或彗星上的微生物形式最早把生命带到地球。  相似文献   

20.
《百科知识》2009,(1):12-12
美国一个科学家小组借助“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最新探测数据证实,火星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几个地带存在大面积的被岩层覆盖的冰川。以前探测器发现的水冰纬度要比这高得多。冰川之上覆盖的岩层像毯子一样,科学家分析认为,在数百万年前火星历史上的冰河时代,中纬度地区可能有过巨大的冰原,而这些岩层包裹着冰原的残余直到今天,保护这些冰川不被蒸发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