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杰 《今传媒》2012,(5):150-151
近几年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关于讨论民俗文化和传播学关系的浪潮,继而出现了"民俗传播学"、"影视民俗学"等一些新兴概念。这些理论的产生,推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发展使得民俗传承途径发生变迁.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馆藏民俗文献入手开展民俗文献数字化和民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与博物馆、档案馆、民俗学研究机构、民俗团体合作,进行民俗调查和民众访谈,并利用公共图书馆的Web2.0互动平台向用户征集民俗资料、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颜雪洋 《东南传播》2012,(4):99-100
节日民俗大多是从远古时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文化沉淀发展流传下来,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思想、民间信仰等悠久的文明沉淀和凝聚。面对节日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的现象,本文将节日民俗与动画创作相结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展望节日民俗类动画的创作前景及创作价值,探寻节日民俗文化类动画的市场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异采纷呈的电视专题片领域中,民俗专题片独树一帜,正在迅速发展,而对它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对此作了初步尝试。它从民俗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谈起,分析了电视传播与民俗文化的特殊缘份,介绍了近年来民俗专题片的发展情况,并着重论述了民俗片创作中在选择题材和挖掘题材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从创作态度上对民俗片创作者提出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2016,(4):2-18,15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杨周敏 《兰台世界》2013,(12):76-77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自然景观、迥异的风土人情,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资源。随着人们保护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意识提高,绘画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需要强烈,也为民俗题材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今出现了许多的油画创作者去表现黄土高原这一题材,黄土高原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本文正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来拓展发扬民俗题材油画的表现风格,并引发油画题材内容对绘画语言表达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凤苓 《兰台世界》2016,(10):104-106
梅尧臣作为北宋诗坛泰斗,其民俗诗的创作不仅对宋诗题材扩大、诗风形成乃至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也全方位展现了北宋的民俗文化。梅尧臣民俗诗创作的原因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乡间生活经历及家世背景奠定了其民俗诗创作的心理认同基础;二是宗唐意识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诗学理念支撑;三是广阔的游历生涯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契机与素材。  相似文献   

11.
陈晨 《兰台世界》2016,(13):78-79
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族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伊斯兰文化也为维吾尔族民俗档案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加强维吾尔族民俗档案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传承维吾尔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如今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困境,脱离社会缺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其衰败的主要原因。民俗学必须自我反思,提高学科独立性与理论自主性,把民俗定位为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资源和为精英创造民众认同的文化精华,让民俗学在国家与地域认同,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促进以及地方风俗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开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的研究,是现代民俗学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支撑这种开拓的理论资源,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俗思想和实践中获取。民俗学的中国话语可以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来。这样中国民俗学可以对于世界民俗学起到拯救和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2):40-44
约束与创新是组织传播的重要属性。民俗本身包含传播性,乡村社区民俗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约束与创新属性。乡村社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组织,乡村社区的民俗传播由此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通过利用民族志方法对桂东南L村进行实地考察,以"挂灯"和二月二庙会两个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例,对乡村社区民俗传播的约束和创新属性进行辨析和描叙。  相似文献   

14.
影视是一种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声音也是塑造影视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声音对一部影视剧的整体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影视剧的声音形象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在很多的影视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配音是一种真正的语言艺术,它不仅仅是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且通过与视觉表演形式的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表达出一些超越语言的意境。本文将针对影视剧中人物配音创作与表达进行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2008,(4):95-99
美国民俗学有学院派、公众民俗学和流行民俗三大分支或取向。学院派重视传统艺术,对过去的生活怀有浪漫的想法,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公众民俗学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在美国,从事公众民俗的人服务于政府部门的不同机构或者非政府组织;在当代社会,许多传统的民俗被重新创造,成为流行的民俗,从事流行民俗的实践者或研究者的组织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16.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是将国家,或是国家内某地区的生产生活及其相关文化实态和特质作为主题,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取传承资料,进而推进研究的。但是也有不少以旅行和贸易为目的造访的外国人,通过他们的观察记录,留下了他们认为奇异的风俗,成为了珍贵的民俗资料。此外,本国的民俗相关文物通过贸易等合法途径,或是由偷盗、掠夺等非法途径流向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这些资料的存在往往被人们忽视。清代,中日间并未建立国交关系,但从大陆造访长崎的海商带来了生丝、砂糖、鹿皮、中药等产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赛龙舟、妈祖巡行等中华文化也传到了长崎,日本人和华侨也继承了这些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在清代唯一一个与日本进行贸易的荷兰也留下了对清代海商的贸易、生活的记录。本论首要考察的是日本人对明末至清代造访日本的中国、荷兰海商的记录,以及访日欧洲海商和天主教传教士对清代海商的生活、信仰等民俗方面的记录。在此基础上,超出以往对一国或者一地区进行研究的民俗学,而对国际关系中某地区的生活特质进行探索,探寻新的民俗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金震茅 《声屏世界》2011,(12):38-40
纪录片在对民俗进行艺术整合的同时,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民俗元素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记录方式,运用于纪录片创作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进而揭示把民俗文化资源充分、有机地运用于纪录片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产影视剧人物造型创作中的不良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5,(14):57-62
当代中国影视剧创作自进入大片时代以来,越来越重视剧中宏大的场景和华美的人物造型设计。一味追求视觉奇观和经济效益让影视人物造型的创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也让广大观众对其产生了误读。当今的影视剧创作逐渐走入了一条形式高于内容的创作岔路。在过分追求视觉化、风光化的创作过程中,影视人物造型越来越注重强化的视觉效果、对传统视觉元素过度的展现。哪怕并不符合人物塑造的需要,也会为了显示视觉特色来增加作品的可看性,抓住观众。在这样的创作大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解构性写实"和"形式化写意"的不良创作风气。本文将结合这两种创作现象展开讨论,以正创作之初衷。  相似文献   

20.
林艳 《东南传播》2012,(12):160-161
自影视艺术诞生之日起,音乐就伴随其中,它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就是配合故事情节,更好地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渲染场面气氛。随着影视的发展进步,音乐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视。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导致影视音乐创作的专业化,一批专门的影视音乐人也应运而生。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人类情感宣泄和表达的媒介。虽然音乐在影视中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但在剧中恰当的时候出现,作为激起情感、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它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当影视剧中运用音乐之后,影视剧由原来的纯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表现剧情和表达情感是影视剧的两个最重要基本功能,影视音乐除了配合故事情节,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场面气氛的基本功能外,它还有审美、叙事和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