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辛亥武昌起义的主体,是革命化、军事化的湖北近代知识分子。此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各地举行的众多次起义均告失利,湖北武汉的革命党人却取得武昌首义之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武昌首义的主力是湖北新军的革命士兵与部分中下层军官,他们大多是湖北近代教育培育的先进知识分子,整体素质远高于会党。由于张之洞的倾力推动,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遥居全国各地之先。湖北近代教育对武昌起义的重要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证实:其一,辛亥首义前,本地区近代知识分子成立不少革命社团组织,其名称和章程都直接反映近代教育的重大影响;其二,湖北武汉地区民主革命活动新颖多样,染有鲜明的近代教育色彩;其三,革命党人借张之洞兴办新式学堂之机,也创办了数所教育机构直接培育革命知识分子。历史表明,湖北近代教育保证了本地区实业与新军的持续发展,为辛亥武昌首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教育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使中国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本文从务实、与时俱进、封建性等几个方面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在督鄂期间组织翻译了军事教材《湖北武学》。该书是军事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译著,也是晚清湖北借助翻译进行军事近代化尝试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译著介绍、译员挑选、文本选材、翻译模式、翻译策略等五个视角对《湖北武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北武学》的翻译过程受到赞助人张之洞及其洋务思想的影响。中德译员在翻译中采用洋译华述、洋华同译、华教独译三种模式,并运用归化、异化、摘译、加注等策略和技巧来实现翻译目的。《湖北武学》的出版丰富了中国近代陆军学术体系,对晚清湖北新兵革命与中国近代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后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张之洞在督鄂的十多年里,积极向西方学习,大力采取措施在湖北建立了近代工业、交通、军事和教育,为推动湖北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简论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留日,制定奖励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认为,要取得民族保卫战的胜利主要在于储备人才,人才比武器重要得多。●张之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制定近代学制,从而为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运动兴起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更体现出了近代化的色彩,他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长期治理湖北,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奠定了武昌首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百熙是中国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的主持制定者,后会同张之洞、荣庆制定《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现代性自此开始。晚清教育改革,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变革。两个学制(章程)的先后制定,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张百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方面多有创新,为近代中国创立了完备、系统的新式教育制度体系。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阶段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百熙是中国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的主持制定,后会同张之洞、荣庆制定《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现代性自此开始。晚清教育改革,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变革。两个学制(章程)的先后制定,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张百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陈鹤琴,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以"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的崇高精神、极大的爱国热情献身于民族教育事业,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其倡导的"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旧教育对儿童的压迫和残害,提出极有价值的思路,也起到突出而显著的作用。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儿童教育思想。其中,陈鹤琴围绕学习问题,从学习目的、学习客体、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中国学习思想史宝库留下了极其独特和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2.
"学习型社会"与学习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贵生 《教学研究(河北)》2005,28(2):108-110,121
“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极其巨大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把学习素质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学习素质是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效率、学习结果的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和素质,它是学习者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的内在的源泉、动力、基础、前提。学习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培养、提高、强化、发展学生学习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102-105
文章从福建船政学堂创办的目的、课程的设置及其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论述,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教育理念作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从台湾观点出发,尝试提出对教育伦理学本土化重构的可行方向,建构重心主要放在教师伦理方面,希望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人格三者的主体性。讨论先从基本问题的厘清着手,对教育伦理学的教育与伦理两大面向,以及西方知识与中土学问两层进路加以分判。其次即依西方进路勾勒教育伦理学的内容,从而提示朝本土化转向的话语之可能。最后则铺陈出三大主体性要求:以“中体西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专业伦理”呈现教育专业的主体性、以“中隐之道”落实教师人格的主体性。传统教师原本地位崇高,一般人也懂得尊师重道;如今身处西式学校体制中,教师仅为科层组织的一员,仿佛无足轻重。本土化教育伦理希望激发教师自我觉醒,作出生涯存在抉择;以专长贯澈个人志业,同时以“中隐”对抗社会宰制。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我国如何更好地发展高师教育?就这一问题,本在总结世界高师教育发展经验和我国高师教育历史的基础,提出我国高师教育应从8个方面寻求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湖北就有着“唯楚有才”的美誉,教育水平长期处在中国的前列.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地区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对而言,此时的湖北教育已经滞后于其他许多省份.188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7年里,他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大力提倡留学教育,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湖北教育呈现出蔚为大观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成为中国之教育强省.此文旨在探讨张之洞的兴学对晚清湖北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种发展对湖北乃至全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分银行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从我国各个区域建设学分银行的实践情况来看,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还有对学分银行的实际运作。文章主要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实体建设和中高职衔接两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迈向学习社会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思想,中国也已确立建构学习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建构学习社会,首先要培养公民良好的学习素质,而语文素养是形成学习素质的基础,因此,优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中国实现学习社会的战略目标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七年春,荣德生于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停办之后,创办了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并确定了以家塾组织、学校教科,而参书院精神的办学方式,这是荣德生等人想要将中国古代书院的某些传统精神重新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既有着当时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背景,也是缘自于荣德生本人自兴办学校二十余年来自身的感受和反思。在"参书院精神"的办学理念下,所形成的具体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办学宗旨上,注重人格训练;二是在课程设置上,以国文为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于课堂讲授之外,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读书、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