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永福接受清朝招抚和从越南撤兵回国当官一事,史学界颇多非议,毁誉参半,很有必要对此问题再议一议,辨其是非。刘永福为什么接受清朝政府招抚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侵占越南,进而入侵中国西南的形势已经十分清楚。当时在中越边境保胜地区(今越南老街一带)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对其前途,可以有如下的几种抉择; 一、为虎作伥,引狼入室。“法人屡经遣使纳赂连和”,要刘永福“假道罢兵”,  相似文献   

2.
刘永福是清末广西天地会的领导人,他率领的黑旗军原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清武装。在中法战争中,黑旗军与清军及越南军民配合,痛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后来刘永福的黑旗军如何归顺清政府?又是何时去了台湾呢?黑旗军原活动在粤桂边境,太平天  相似文献   

3.
清末广西的反清斗争中,太平天国运动最为引人瞩目,而同时期广西反清队伍中力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吴凌云起义,在广西当局亦引起巨大的震动。吴凌云是壮族杰出领袖,从其首举义旗肇始,便得到反清力量的八方呼应,行军势如破竹,席卷广西十多个府县,多次攻占省治,建立延陵国政权,将广西左右江地区尽收麾下,达到了起义的全盛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国内外势力联合打压下兵败如山之时,吴凌云战死,延陵国亦由盛转衰,走向末路。其子吴亚忠继续领导起义。经过七年惨淡经营,吴亚忠领导的起义也宣告失败,其部队归由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统辖,成为援越抗法劲旅。  相似文献   

4.
刘永福在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反割台斗争中,他是留在台湾的清朝最高官员,战场上的全权总指挥;他制定了抗日保台的战略方针,在战场上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虽然,他没有能够坚持到抗日斗争的最后,但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民族斗争中,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为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战斗竭尽全力,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5.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驰名中外的民族英雄,中法战争期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人们在评价这一时期的刘永福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离越归国问题。但对此,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颇多,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对刘永福离越归国前的心理进行透视,这对探求刘永福回国的真正动因,以及从总体上正确评价刘永福,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会党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党的最早组织是天地会.天地会成立于清初(一般认为是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其宗旨是“反清复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对会党的产生作过描述.他说:“在康熙以前的反清斗争宣告失败之后,二三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起者可借为资助也.”在清朝封建政权稳定之后,反清也就具有了反对现存封建政权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名的民族英雄。他起义反清,顾全生存大局;靠拢越中政府,顾全发展大局;在越大力抗法,顾全国际反帝大局;领导台湾抗日,顾全爱国反侵大局。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一生对待封建儒家思想的态度,经历了推崇——疑惑——推崇的过程。早期他作为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对儒学是信从的。他读了《劝世良言》,建立了拜上帝教之后,并没改变他原先对儒学的信从态度。一八四七年以后他决心进行反清斗争,开始意识到儒学对他的反清斗争没有助益,从而以否定儒学中宣扬神鬼一类的东西开始了对儒学的疑惑。以后随着反清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洪秀全对儒学的疑或亦逐步加深。但他终究无能从根本上对儒学予以否定,亦无能开展对儒学的批判。天京革命政权建立后,洪秀全对儒学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开始了重新对儒学的推崇。洪秀全对儒学的态度是受他所处历史条件、阶级地位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洪旁全进行反儒学的斗争,亦无必要把反清革命英雄同时说成是反封建儒学的英雄。(本文较长,分两次发完。)  相似文献   

9.
清兵在山东的杀戮在幼年孔尚任心中留下了阴影;孔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族兄所讲的血染诗扇的故事唤起了他的民族情感;各地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任职淮海期间的所见所闻滋长了他的反清情绪;儒家“仁政”、“爱民”、“夷夏之防”思想促使他反清,而作为清朝臣子,他又必须忠于清帝,又不能反清,这一矛盾使他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孔尚任不满“现实自我”,在《桃花扇》中,他分裂的人格合一于理想,化身于老赞礼等爱国者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1868—1940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非常软弱,因而又具有对于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种两重性在蔡元培身上有明显的表现。在清朝末年,蔡元培是以“翰林革命”而闻名的,他渴望民族独立,鼓吹民权和女权,组织反清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1902年)和“光复会”(1904年),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1905年),并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他甚至亲自参与策划武装起义和暗杀清朝官员的活动。在推翻清朝封建皇帝统治和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中,蔡元培是作出过  相似文献   

11.
刘永福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保台抗日,最后以不敌强敌而潜回大陆,史学界对此颇多非议。在此,笔者愿简要地谈谈我们的看法,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一 刘永福临危受命,以保台卫国为己任 1894年8月(清道光二十年七月),刘永福奉旨“帮办台湾防务”,率军赴台。是时,黑旗军“仅存三百余人”。他从越南撤兵回国,虽然当上了总兵,却被闲置海疆孤岛长达8年之久,一直遭到清廷疑忌,得不到信任重用。按常人心态,此时的刘永福完全可以用年老、体衰为托词,推卸责任。也可借口补充训练兵员筹措军饷装备需要一定时间筹措,拖延时间静观时势发展以定行止。  相似文献   

12.
刘永福,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出身农民家庭,八岁随父流亡到广西南部上思县,十二为“滩艇中佣工”,十五岁跟父叔习拳棒,“武艺绝伦”,后父母双亡,负债累累。刘永福二十岁左右,正值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高潮,广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参加了天地会起义,在广西归顺(今靖西)一带活动。1865年,他带领二百余人加入吴亚忠部,驻安德。刘永福在安德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旗为七星黑旗,军称黑旗军。第二年,清军大举进攻吴亚忠部,刘永福“为官军逼退出越”,在越南  相似文献   

13.
清朝统治末年各种弊端暴露,全国各地受压迫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苏天福经常与捻军领袖接触,最终于1852年结捻,正式加入农民反清起义的斗争中,成为捻军中重要领袖,使得捻军阵营不断壮大,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增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清朝政权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4.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起义反清 ,顾全生存大局 ;靠拢越中政府 ,顾全发展大局 ;在越大力抗法 ,顾全国际反帝大局 ;领导台湾抗日 ,顾全爱国反侵大局  相似文献   

15.
清朝初年 ,在诗坛上有一大群不肯与清政权合作的遗民诗人 ,他们的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 ,而屈大均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为“岭南三家”(其他两人是陈恭尹和梁佩兰 )之首 ,甚至可与著名的遗民诗人顾炎武比肩而立。屈大均 ,字翁山 ,初名邵龙 ,又作绍隆 ,字介子 ,别号八泉 ,广东番禺 (今广州市 )人。生于明朝崇祯二年 (1 630年 ) ,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 696年 )。十六岁时补南海县生员。清朝军队南下广州以后 ,参加了他的老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人反清斗争。清顺治七年 (1 650年 )在抗清事业失败后削发为僧 ,法名今种 ,字一灵。至…  相似文献   

16.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早年居乡办团练,后率部参加淮军,积极追随曾国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原是清朝的反动军官。但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他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特别在捍卫和建设台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正确评价他的历史功绩,对于我们发扬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8.
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广泛收集的清朝官方文书、地方志及其他资料,在系统探索捻军历史的基础上,认为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益处,对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与当时北方群众反清斗争作出过贡献,且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还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定远县,清朝时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府。凤阳府地处淮北,定远县在凤阳府东南部。1853年三月,定远县捻党首领陆适龄在他的家乡,定远县城西南七十里处的荒陂(沛)桥旗杆村(现属长丰县沛河乡)举起反清大旗,率领捻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曾发展到二万人,势力影响到凤阳、颍州二府,给清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1853年,由于中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而采取以武装起义为抗清斗争的主要形式,捻党向捻军转化。陆遐龄起义正处于这一转化时期,是这一时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捻军起义。这次起义无疑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规模捻军起义时代的到来。这次起义刚刚失败,著名捻军领袖张乐行等就很快摆脱清政府的节制,走上了坚定的反清道路,无疑也受到这次起义的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广东领导了八次反清武装起义.他之所以注重广东,是因为广东易于聚集革命队伍,便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接济,以及具有快于进取的优势.这些起义虽遭失败,但提高了孙中山领导武装起义的斗争策略,沉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鼓舞了广大群众,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