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王为什么“变乎色”?天津一中刘耀祥《庄暴见孟子》一文中说:齐王接见庄暴时,说自己好乐,问“好乐何如”,庄暴“未有以对”,退而问孟子。后来,孟子被齐王接见时,提起对庄暴说过的话。并问是否有这回事。接着写道:“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孟子〉二章·庄暴见孟子》里“臣请为王言乐”一句,课本注为:“(孟子说)就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这条注释把“言乐”之“乐”训为“欣赏音乐”是似是而非的。文中孟子见于王,话题确实是首先从齐王爱好音乐开始的。但是,孟子通过巧妙设问:是一个人、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很快就把话题从音乐转到了快乐。“臣请为王言乐”就是在齐王肯定了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的前提下,孟子再给齐王讲讲哪一种方式更快乐的问题。孟子“言乐”时,举了两个例子:鼓乐和田猎。田猎一例不是谈欣赏音乐自不待言,即鼓乐之例,虽然涉及音乐问题,但主旨也不是讲欣赏音乐。鼓乐和田猎一样,都是孟子“言乐”时设想齐王取  相似文献   

3.
李伟同学问:怎样理解《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孔丘以后最主要的儒家代表,他拜见齐王当然是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刚见面,他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谈“仁政”,而是提出“王尝语庄子好乐”之事。孟子是从齐王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先取悦于齐王,从而使齐王接受自己的主张。出乎孟子意料之外,齐王却“变乎色”。面对这不和谐的气氛,孟子并没有气馁,他故意褒扬齐王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又替齐王解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齐王如释重负,而孟子在齐王不知不觉中转移了两个概念:“先王之乐”换成了“古之乐”,“世俗之乐”换成了“今之乐”。这样不仅消除了齐王的不悦,而且又引出了他的好奇心:“可得闻与?”孟子还不急于亮出自己的主张,而是反客为主,连发两问。这两问紧抓齐王好乐的心态,迫使齐王肯定“与众乐乐”。这样就自然地将谈话内容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为下面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李留庄 《教师》2011,(29):27-27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玩味。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由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界讨论比较充分的一个话题。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划分也较为详尽,在各种人性理论中,尤以孟子的人性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前人对孟子的学说理论已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说,但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尝试从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性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于后世的理论影响解析孟子的人性理论,以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孟子人性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庄暴见孟子》,老教材,旧教案。课前作过预习,注释详尽清楚,欲理解课文,自学足矣,废话无须多说。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沉思良久,一种新的教学构想酝酿成熟。前半课,辨音、释义、质疑、诵读。兹后,暂且撇开课文,发下教者先行“缩写”的短文《孟子说齐王》: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安····页,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待…  相似文献   

7.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有一段孟子与齐王的精采对话: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从引文可知,这一段文字完全记叙孟子与齐王的对话,书面上用「曰」字分别引出二人的淡  相似文献   

9.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在“文、辞、意、志”的往 复循环中进行,不能“以文言辞”,“以辞害志”,而应“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对文学研究的特殊贡献,但此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非常推崇孔子,自认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因此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衣钵,而且将之继续发扬光大。他以合礼为经之本,以权变为现实之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孔子礼的思想发扬,形成了自身的灵活性。孟子的灵活性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孔子相比,孟子的灵活性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高中<语文>第五册教科书有<庄暴见孟子>一课.<庄暴见孟子>被选入高中教科书后,引起了广大教师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笔者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或许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课文开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故可以说孝道是孟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于孝道,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对孝的重要性、孝的基本范畴及孝的培养均作了系统的阐述,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唐君毅先生以义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诸说,新意迭出,创发前人之所未发,于义命分立之说外开出一新的义理世界。  相似文献   

16.
据说古代孟子的母亲倪氏.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孟子从小丧父,家里很穷,住在郊外的乱坟岗子附近。看见人家祭祀,他就学着祭祀玩,看见人家埋坟.他也学着挖坑埋坟玩。孟子的母亲发现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但是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决定搬家。他们离开荒郊,搬到闹市去住。市场上人来人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孟子也学着小贩子的叫卖声吆喝着。孟母觉得这个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于是又搬家了。第三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学校里读书、行礼,孟子也学读书、行礼。倪氏高兴地说:“这才是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母子俩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孟子成为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与几位教师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圣人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口舌战。朋友们说,孟子最终能成为一代圣人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理由是孟子最初所处的环境闹市区和坟山旁非常不利于孟子的成长,孟子天天学商人叫卖,后来又天天学着筑埋死人等等,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是注定成不了才的。笔者认为,孟子能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三迁”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9.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经权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孟子明确提出"反经行权",而且理论更加系统化,对"经""权"提出了度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孟子"经""权"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孟子的"反经行权"思想,并归纳总结了其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度。最后,分析了孟子"反经行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