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他高唱“汉魏风骨” ,反齐梁 ,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 ,关心社会现实 ;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 ,接受声律而不拘泥 ,并且在创作上 ,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他高唱“汉魏风骨”,反齐梁,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关心社会现实;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并且在创作上,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3.
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盛唐诗歌专题”选了盛唐时的6首诗来具体展示盛唐诗歌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意境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自刘勰《风骨》篇中提出的"风骨"的理论之后,初唐诗人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盛唐时期,李白"雄浑"、"劲健"、"豪放"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又对"风骨"理论加以阐释。总之,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构成了初盛唐时期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身处初盛唐诗歌革新历程中的张九龄,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精神,但与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不同,他则大力标举陶渊明,成为唐代第一位真正理解、全面接受陶渊明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诗人。他的诗在主题、意象、结构、语言和风格上都与陶渊明诗文达到了高度相似。张九龄这种审美兴趣,极大地影响了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这样,他既弥补了陈子昂的理论缺失,又为唐诗的发展演进注入了真淳、自然的美学内涵,继陈子昂之后进一步涤荡了初唐宫廷诗风的板重雕琢,有力地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初诗坛弥漫着齐梁余风,诗歌内容空虚而贫乏,形式上片面讲究词藻、对偶、声律,风格柔靡不振。陈子昂则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靡之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 ,他的诗歌思想以倡导“风骨”“兴寄”为核心 ,标举风雅 ,宣扬诗教传统 ,推崇汉魏雄健沉郁的风骨 ,纠正唐初文风 ,成为初唐诗苑中的古雅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声律、风骨、兴象三个方面,对活跃于初盛唐之交的“文章四友”这一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伤进行考察,论述了他们对“盛唐气象”形成所作的贡献。四人近体诗五七言兼备、长短体威宜,平仄调谐,粘附切合,已臻成熟境地,在审美内涵方面,已经突破了梁陈浮靡诗风,表现出明快跳荡、境界宏阔的风貌,应制之作大都气象高华,典丽精工,表现出对盛世的由衰赞颂,与齐梁应制诗言不由衷的阿谀异趣;边塞诗描写边塞风物,发建功立业豪情,立足现实而充满惶憬,偶有 怅而仍明快,已见盛唐端倪,在诗歌意境-“兴象”创造方面,一些佳作高远的情感基调与和谐声律完美融合而形成“格高气畅”的诗境,更显盛唐风姿。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娱乐节目如今在国内各电视台已成为与新闻、电视剧比肩而立的主打节目。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旧交替以及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梳理,正是娱乐节目中的诸多娱乐元素与受众审美需求的奇妙契合,成为娱乐节目火爆荧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共党史渐成人文社科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就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而言,当前在若干研究领域内专门知识的生成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门化均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在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与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基层化等方面,该学科尚有待加强与突破。迄今为止,党史上的一些重大课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并逐步呈现饱和化趋势。但基于翔实生动的地域性史料基础而展开的中共地方史研究,仍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空间,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可以对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作出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