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苔蕾丝·德斯盖鲁》自1927年发表后,可谓盛誉不衰。这部令人惊叹的杰作,生动地显示出莫里亚克对庄园资产者家庭关系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以及他“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  相似文献   

2.
195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位蜚声法国文坛的当代著名作家,而他的代表作《苔蕾丝·德斯盖鲁》在法国更是家喻户晓的作品,现就《苔蕾丝·德斯盖鲁》的艺术表现手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苔蕾丝·德斯盖鲁》是莫里亚克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中篇,这是作者用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以法国波尔多农村土地资产阶级的家庭悲剧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女主人公苔蕾丝豆蔻年华时感情丰富、耽于幻想,生活在陈腐、滞闷的氛围中,渴望真正  相似文献   

3.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法国现代文学中声誉极高的小说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佳小说之一。发表于1927年。本世纪初,当莫里亚克开始登上文坛之时,被称为反传统的意识流小说和“新小说”思潮以普鲁斯特,纪德为代表正在法国以及欧洲崛起。他却执着于维护和弘扬以巴尔扎克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发表了《给麻风病人的吻》(1922)、《苔蕾丝·德斯盖鲁》和《盘缠在一起的毒蛇》(1931)等作品后。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1952年,瑞典皇家学会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对心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形式,以强  相似文献   

4.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用锋利的笔去挖掘人的灵魂,淋漓尽致地揭露他所认为的“人性恶”,用他的话说,就是“用火把去照照我们的深渊”。充分的、独特的心理分析是莫里亚克的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莫里亚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苔蕾丝厌恶冷漠的家族生活,她伪造药方,加大了丈夫贝尔纳服用的含砒霜的药的剂量,几乎将贝尔纳毒死。事发后,苔蕾丝被起诉。但贝尔纳为了家族名誉和妹妹安娜的婚事,说服医生撤诉,大家认为他是圣人。苔蕾丝被说成神经不正常被家族软禁。安娜结婚后,苔蕾丝被放逐巴黎。 这部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情节的,而从情节中间即诉讼撤销后苔蕾丝坐车回家写起,然后通过频繁的倒叙手法,使苔蕾丝一路上不断追忆和反省。可以说,情节在小说中只是一个引子,目的在于触发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小说的主要内容则是揭露苔蕾丝深奥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心灵的深渊。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给麻风病人的吻》揭开了莫里亚克一系列家庭悲剧小说的序幕,那么《苔蕾丝·德斯盖鲁》则是作者对异化家庭描写的作品中,甚至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满意的一部,尽管它还不能算是充分显示莫里亚克高超艺术天赋的登峰造极之作。  相似文献   

6.
莫里亚克笔下的苔蕾丝,经历了犯罪、受惩罚和悔罪的过程,这一人物形象与《创世记》中的夏娃存在着一种原型对应的关系;同时,苔蕾丝作为一位现代妇女,有着深层复杂的心理世界,对于夏娃原型又有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佛朗索瓦·莫利亚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全部作品阐明了人性的深度只有在神性的照耀下才能彰显出来。他所挖掘的人性的幽暗及深不可测,代表着人类某种恒定的东西。本文拟重温他的经典之作《苔蕾丝·德丝盖鲁》,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苔蕾丝·德斯盖鲁这一典型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行多维度视角的分析,揭示她作为集社会性、人性、特殊环境与文化为一体的复杂个体的生存困境。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个体人物生存困境的解读,也是对19世纪女性人物生存环境的关注,这种关注对引起女性生存状况的反思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曾被戴高乐总统骄傲地称为“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主要作品有《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和《蝮蛇结》等。他的创作深受天主教思想以及法国著名诗人拉辛、波德莱尔和韩波等人的影响,作品溶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于一炉。他以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反映了不甘受传统束缚的的反抗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婚姻、爱情等方面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冷漠。1952年他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了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9.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勃朗特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人性弱点与文化矛盾,也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冲突进行了细致、深入批判。文章通过"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庄园"象征意象的刻画,阐释其象征意义与深层意蕴。同时,通过比较两个"庄园"意象之深层意蕴及其内在关系,挖掘小说表达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物质文明与人性本质复杂化之间的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11.
象征是黄咏梅小说修辞的整体构思方式。黄咏梅的小说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超现实层面上,传达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是从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叙述、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中升华出来的,高度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黄咏梅小说修辞特有的诗意象征。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多产高量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形象几乎贯穿于其作品始终,也饱含了张氏对女性命运的认识和关怀。细读长篇小说《苔莉》,剖析隐含在女主人公苔莉性格中的两组矛盾对立因子——追求恋爱婚姻自由与主动依附男性、"五四"新女性现代意识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牵制之关系,可以对其悲剧人生以及觉醒女性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路作出有意味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海浪>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利用太阳的东升与西落象征着人生的具体阶段.作者通过对六个人物成长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六个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而又以不同的姿态迎接着死亡.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整体生命却永恒不息.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意象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林白小说中火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意义。火的意象在林白作品中既象征着故事人物的仇恨,罪恶,死亡,也象征着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另一方面,火的意象在其作品中还象征着对尘世的救赎与净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多声部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展现了多个人物的意识流"对话"和他们之间的"共在"关系。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看,这部小说不仅表现了外部的主体间性,而且还刻画了内部的主体间性,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主体的独立性和交互性,以及主体内部的多维度的独特看法,反映了伍尔芙超越唯我论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特别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与闻乐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的关系,追求"无言而心悦"的"无怠之声"。《天运》中北门成听乐时所产生"惧—怠—惑"逐渐变化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与"人乐"、"和乐"、"天乐"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和表现特征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庄子对"天乐"的象征性、隐喻性描述,直接从具体的艺术审美体验中走向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生命体悟,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与体系建构仍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琦 《华章》2012,(27)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中,主要写了两个女性人物:驹子和叶子,她们与小说中的两个男主人公岛村、行男存在着感情上的纠葛.对于他们四人的感情纠葛,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寓意更深的人物刻画上.本文从小说的作者对驹子和叶子的人物刻画上着手,来探究她们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戏剧家、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约翰·高尔斯华绥以象征、心理分析以及社会讽刺等手法刻画英国中上等资产阶级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而著名。他通过对资产阶级人物生活的描写 ,性格的刻画和心理分析 ,达到了批判和讽刺这些资产阶级人物、揭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和最终衰败的原因这样一个目的。在这一方面 ,短篇小说《日本》比较好地体现了其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战逸超 《考试周刊》2010,(57):21-22
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他的短篇小说也备受学者青睐。海明威的短篇《麦考勃短暂的幸福生活》同样也是他的佳作之一。本文一改以往对海明威写作风格、创作特点、象征手法等进行分析的思路,而是通过分析文中隐含作者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态度和描写,来剖析背后隐藏的作者对人际文化的批评,通过文本细读法,揭示在美国社会"以利为本"背景下,爱情与友情遭到扭曲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菲茨杰拉德善于用不同的象征和神话原型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题,象征和原型在他的作品中无所不在,其代表作《夜色温柔》中就应用了不少的象征和原型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人物的命运发展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从原型批评中集体无意识及象征中的人类共同的经验和心理2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有助于深入把握菲茨杰拉德的写作艺术和作品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