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及知识储备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往往很难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美术欣  相似文献   

2.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根据个人喜好做出评价。而且经常是不假思索的,这就是审美直觉在现实中的表现。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中,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迅速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Aesthetica)一词,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Aesthetica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即研究直觉的知识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美学把文学艺术的创造看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世界通过一系列转换成为文学艺术世界。新历史美学从功能性上考察参与审美创造的各种因素怎样交错作用,形成了“美的合力”、“美的结果”。审美创连有三种主要因素:理性、形式和直觉。文学艺术作品的真实,指的是人们理性经验的认可。理性是文学艺术世界得以升华为审美对象的通道。形式作为文学艺术创造的媒介,其功能是具有呼唤作用。它有一种力量使理性经验始终不能居于文学艺术的中心位置,呼唤人们用审美的眼睛观照文学艺术世界。审美直觉的功能是在心灵的对比中实现审美情感交流,从而最终完成审美对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家头脑反映的产物。经过这一反映,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便渗透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是创作主体(艺术家)意识的心理尺度,也是接受主体(欣赏者)对对象主体(艺术形象)能否得到满足的深层情绪反映。审美情感体验无论对创作主体或是对接受主体,都会引起心理的昂奋和欢快,引起精神的通体愉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存在,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鉴赏中,总比人们一般的意识、一般的体验来得更强烈、更深刻,可以使人欢乐振奋、悲哀沉郁,在心海中激起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把柏拉图哲学界定为“客观唯心论”,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等著作中明确指出心灵、意识不仅以感官为工具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还以它自身为工具思考实在本身,以及那些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范畴。柏拉图对理性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为以笛卡尔、康德等人所代表的近代哲学把心灵或意识作为整个世界的最后根据的理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画面艺术使得审美认知、科学认知和道德认知一起共同建构着人的健全的认知心理结构,使得多媒体教学开展完美的认知活动。其中的审美认知从多媒体画面的美感经验开始,美感经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认知对象和认知活动本身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这种心理体验往往包容着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自然的联想和情感的宣泄与净化等。  相似文献   

7.
一、直觉思维的含义“直觉”这一概念的产生极为悠久,哲学史上早就有人提出了直觉概念.柏拉图把直觉看作是“理念”的直观;笛卡尔把直觉看作是理智的一种活动;斯宾诺莎认为直觉是高于推理并完成推理知识的理智能力;莱布尼茨也认为直觉是认识自明的理性真理的能力.…….这些认识的共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都夸大了直觉思维的作用.而心理学上把没有经过任何的逻辑推理,而是大脑的直接判断的现象称为直觉.例如,老师检查学生作业时马上就能看出存在的问题;老中医见到病人  相似文献   

8.
胡林艳 《考试周刊》2011,(71):52-53
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法上应始终紧扣一个"读"字,注意一个"引"字。一、注重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阶段,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让学生对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受,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相似文献   

9.
审美直觉是作者极为重要的素质,是审美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者思维的本能表现,是作家知能、感觉、情感、理智等诸心理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积淀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分析了审美直觉的三大特点,从而说明审美直觉是创作主体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学作品的色彩和旋律。  相似文献   

10.
李小康 《黑龙江教育》2000,22(6):101-102
本分层剖析了审美、鉴赏或欣赏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强调在艺术的世界,人的情感和经验以及利用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进行判断的重要性。在对待艺术的方式上,尤其是动用了的心智和情感的程度,鉴赏或欣赏与艺术创作应该是一样的。所以,艺术鉴赏或欣赏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应该摆脱流俗的形式,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为对治当前德育功利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症候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主动性,学界提出审美化德育模式,尝试通过美育的非功利、情感化和超越性特质以弥补现代性背景下规范伦理学占主流可能导致的道德虚伪与道德悖论。但由于没能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道德责任在主体内指定“价值之根”,导致审美化德育模式陷入困境。现代美育家丰子恺汲取席勒审美思想中的“童心”观,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童心说”进行人道主义改造,从而建立起以“童心”为本体和动力的人性扩充与守护机制,为德育审美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探讨灵感何为的哲学家,《伊安篇》中他将灵感比作“赫刺克勒斯石”,并以具有磁引力的“赫剌克勒斯石”为例详细阐释了灵感怎样作用于创作主体。柏拉图对灵感的解说,虽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涉及的艺术创作“迷狂”现象、艺术思维的非抽象性等问题对灵感学说的发展深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审美的遗忘性与作为生理层面的遗忘性有着很大的不同,“遗忘”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和逻辑的一种解构与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并,通过这种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增强。  相似文献   

16.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三仙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赵树理通过对三仙姑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领略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伟大意义,同时也能透视其“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  相似文献   

17.
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这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儿童的线条是他们直觉的表现。儿童画线的渊源是因为他们从出生起一直在表现自己。这种用线来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线条添画”是将儿童的直觉、线条、联想和想像都连接起来。“线条添画”中包含两个概念:联想、想像。“线条添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儿童从无意到有意想像。通过“线条添画”的教学能够唤醒儿童“见异思迁”的创造潜能。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从儿童的认识特征入手运用“线条添画”使他们拥有联想的能力,实现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审美知觉理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知觉包含呈现、再现和想象、思考三个阶段,它们是和审美对象的感性、再现对象和表现的世界相吻合。审美对象的显现首先是呈现于欣赏者的肉体,而想象则使审美对象的再现对象呈现出来,审美知觉中的思考是“依附性思考”,也是一种情感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幻想类小说创作手法的日臻成熟,以幻生奇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系统中重要的审美观念。明清小说批评家指出,以幻生奇是幻想类小说的艺术特质,体现出创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实现幻笔之奇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于塑造奇异的人物形象、构织离奇的故事情节、营造奇谲的神幻场景三个重要层面。幻想类小说审美意蕴的实现体现在创作与欣赏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小说批评家对以幻生奇的审美意蕴的多维思考,增强了幻奇审美观念的理论深度,丰富了小说批评中的"幻"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育中的美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形成一种具有综合特征的历史美。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美育渗透中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而且能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