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解读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认为王小波是“荒诞的屈原”,他以荒诞的形式沿续了屈原对信仰和知识分子自身责任的执着;沿续了鲁迅小说“吃人”的主题并有所拓展。从荒诞的城、荒诞的人两方面论述王小波如何用荒诞的形貌揭示真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一拍 《语文新圃》2009,(4):9-10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王小波离开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世界已经十二年了。七年前,《南方周末》“文化专刊”将他作为新闻热点,特意策划了“王小波逝世五年祭”专题。四年前,即八周年纪念日,据《新京报》讯:人们在鲁迅纪念馆举行“王小波生平展览”,展出了王小波各个时期的照片。  相似文献   

3.
<正>王小波李银河/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定价:18.00元1.《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国著名作家王小波与其妻子李银河的书信集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他写的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他给妻子的那些信。  相似文献   

4.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也是这么一个季节,春夏之交,用一句很诗意的话说:“所有的花都开了”。那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王小波,当时还不知道,他已经去世三年了。初读王小波的文字,脑袋好像给人用飞机撞了,里边的金碧辉煌通通被打回原形———惊惧而羞愧。但很快就会被阅读的欢乐所取代。直到今天,我仍然感念王小波,不是因为他是个老师教了我什么,而是他作为一个指路的朋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文字的狂欢。我认识很多王小波的Fans,大家对偶像的解读也是千奇百怪的:技术派的爱黄金,印象派的爱白银,还有成天胡思乱想的,他们爱…  相似文献   

8.
戏耍的幽默     
两个十来岁的学生蹲在地土玩耍。一个问:“你能用十一横两竖写出哥儿俩的名字吗?”另一个想了一会儿,在地土画了一会儿,写不出来。前一个就说:“我能写!”他在地土写的是“王二王三”。戏耍的幽默@肖丁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内第一篇研究王小波小说的博士论文,韩袁红先生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一书是王小波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本书作者以对王小波生命体验的关注、儿童情结的深层阐释以及对其创作谱系的细致勾勒取得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之功。此外,作者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拘泥于本土经验,将王小波的创作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作人类精神的普遍关照,发现其宽广的写作情怀。  相似文献   

10.
宋士广 《上海教育》2009,(13):56-57
当我满怀喜悦地告诉学生要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他们起初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从古诗文的练习中透一口气出来了。然而,预习下来,他们脸上写满了失望,有人甚至说:“这篇小说太没劲了,我都读得睡着了。”还有人说:“这篇小说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一位文章大家,大概因此,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文章应该怎么写,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题目却是“不应该那么写”,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相似文献   

12.
我想写一个人,但我不敢贸然动笔。地火仍在枯草之下的泥土中穿行着。当它毫不客气地找到出口而喷涌出来的时候,地面上的一切都将变样,包括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枯树野草。鲁迅的时代,逝去不久;鲁迅的魂灵,需要回归。很有一段时间,我是不了解鲁迅的。我曾对他的尖刻、永远和社会主流声音作对的文风不满,也  相似文献   

13.
一路书香     
2014年2月21日晴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们不管这句话在今天的意义是否积极,但我们必须承认读书的重要性。在那淡淡的书香中,我被鲁迅的精神所折服,面对国破山河的中国时局,一个一心为民的灵魂再也按捺不住,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笔为枪,字字透露他对敌人的憎恨,揭露封建的虚伪,《呐喊》是他的愤怒,《彷徨》是他的忧愁,那天,我读出了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14.
小波的概念     
最早听人说王小波,得知那 是一个因沉默而出名的人。 当时就很纳闷,出名之人不 鲜,但独以此法出名居奇。后来才 知道,小波还是晚节不保,说漏了 嘴,并继续说下去,而且还写,这 才出名的。 再后来就更觉得自己孤陋寡 闻了,沉默出名的其中有哑默-- 上世纪60年代先驱诗人。看一篇悼 友散文知道的。至于哑默的名声 最后是不是如名字那样喑哑默 默,我是不知道的了。 看的第一本王小波作品是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美好     
伊人老师认为王小波是他首选的“酷”的作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王小波,伊人老师特向同学们推荐主小波的《科学的美好》。同学们如果对王小波有兴趣,还可以找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也许,读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伊人老师为什么说王小波“酷”得可爱了。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8.
一个震聋发聩的巨响。伴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在中国文坛之外突然拔地而起,仅仅三年的时间,却又碎然从空陨落,这奇异的巨响和瑰诡的光彩足令中国文坛内外一片哗然,胜目结舌者有之;热烈欢迎者有之;视为异端而反对者有之,这个声响及其光彩,就是王小波和他那别有洞天的文学创作。王小波现象作为中国20世纪末的一个“事件”,值得专家们认真地反思和深入地研究,我在这里试说几句隔靴骚痒的话以就教于方家。王小波是一位在规则之外做游戏的文坛外“巨人”。自1997年10月中旬王小波作品首发式在京举行后不到一个半日,他的一些作品,诸如《黄…  相似文献   

19.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20.
《琐忆》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以极强的艺术对比,调动了读者的审美情感。作者写他与鲁迅先生不曾相识时,用了不少笔墨叙述关于先生的种种议论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见又不敢去见”的心情,他写道:“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于是我相信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