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I0007-I0008
中国的私家车主就可以使用由“北斗”卫星提供的定位服务,且导航芯片价格要低于现在市场上使用的GPS系统。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透露,明年“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2.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3.
“北斗一号”是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为分布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提供定位、短消息通信及定时服务。对“北斗一号”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进行介绍,并论述其在军事上的主要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系统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4.
白钰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S):16-16,188
“北斗一号”是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为分布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提供定位、短消息通信及定时服务。对“北斗一号”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进行介绍,并论述其在军事上的主要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系统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一提及导航系统,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GPS。其实,我国也有一套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不断努力,如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已跻身世界第二。2015年7月25日20时2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  相似文献   

6.
3月31日凌晨,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接力护送下,准确进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区域运行到全球覆盖的第一步. 这次卫星发射与以往有何不同?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后,将发挥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时代》2010,(7):15-15
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地上定位靠北斗导航卫星。2010年6月2日,我应邀自北京飞经成都抵达西昌,实地观看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晚上11时53分,火箭点火,随着一声轰鸣,火光冲天。如万道霞光,托着“长征三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把北斗4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8.
别的     
早在5月2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这是中国继2000年12月之后发射的第三颗导航定位卫星。完成了三星定位系统。新华社对于此次发射的评价是:“意味着我国完全依靠自已的力量完成了导航卫星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9.
资讯     
正北斗系统迈入全球时代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研制,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北斗三号卫星于2017年11月发射,到2018年底,已发射19颗卫星,基本建成全球系统;到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11月到2018年  相似文献   

10.
5月 2 6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卫星升空后 ,由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研究所刘景林教授主持研制的天线展开电机成功地将卫星天线展开 ,为卫星正常发挥功能奠定了基础。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天线展开电机是卫星的关键部件 ,其作用是将卫星天线展开。电机的正常工作对卫星完成任务与使命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该研制组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 ,出色地完成了研制任务。目前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相似文献   

11.
正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导航系统,相对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系统开放得比较晚。我国在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称之为BD-3。BD-3一共拥有30颗卫星,通过这些卫星星座编织出的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信号天幕,将为全世界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而这也意味着太空中又迎来了一颗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升空"的小卫星。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0多颗成功升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远在外太空的北斗导航卫星,你可能并不陌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1994年的"北斗一号"到现在的"北斗三号",北斗卫星正在朝着全球导航的目标大步前进作为导航界的"四大天王"之一(另外三个分别为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北斗的导航能力自然不必提。今天,咱们要讲的是北斗"追求时尚"的一面,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在太空中的卫星也会"赶时尚"。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信息     
第3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首次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导读]记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30日上午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将首次在南极地区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
  科技日报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陈瑜)记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30日上午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将首次在南极地区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这将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取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5.
《发明与创新》2011,(6):56-56
随着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我国2011年航天高密度发射也拉开帷幕。按照计划,今年将实施以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以及北斗导航工程为代表的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宜课 《百科知识》2001,(2):15-16
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我国自行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技术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9,(5):1-1
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斗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8.
目前,卫星定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对高山、海洋、城市等室外环境能够进行精确的定位。然而,当面临有建筑物遮挡的室内环境时,卫星导航定位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了。面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定位服务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人们对于室内高精度定位服务提出的更多需求,“羲和”系统应运而生。“羲和”系统是针对构建基于多系统融合的精确、泛在、智能化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的需求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支持的重点项目。“羲和”系统基于北斗/GNSS、移动通信、广播和卫星通信等系统,提供室内导航信号和室外卫星导航增强信号,采用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大幅提高室外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有效解决卫星导航信号到达个人移动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北斗系统应用的精细化和延伸,与北斗的结合将有力地带动北斗走进公众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迅速弥补单一北斗系统与GPS等系统竞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科技动态     
《金秋科苑》2011,(9):6-7
远望号测量船圆满完成北斗二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2011年4月19日,远望号测量船队顺利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港口,标志着历时近一个月、总航程6470海里的北斗二号卫星发射阶段海上测控任务圆满完成。远望号测量船队在这次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卫星入轨段火箭遥外测任务和卫星遥测、外测、遥控任务,为卫星的入轨提供了卫星初始轨道根数和分离点参数等重要数据,也为任务关键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测控通信支持。在北斗二号卫星海上测控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令朝 《知识窗》2011,(6):56-56
2011年4月10日.我国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八颗“北斗星”定位导航卫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这意味着我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定位导航网络的国家。那么.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东东”.它与GPs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