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减轻压力、增强自信。这样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为培养成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化学学习能力及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科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是创新和实践的基础。试想一下,不知道怎样学习和思考的人又如何能独立地进行实践和创造呢?  相似文献   

3.
提倡自主学习的目标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过程中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英语课外作业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相似文献   

4.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活动。《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的探究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推进新课改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参与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性学习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基础阶段英语教学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获得适应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盛淑娟 《考试周刊》2012,(40):119-119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自主探究、勤于动手的综合性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习方式都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固然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相似文献   

9.
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的,没有了创新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特别注意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目标在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本文对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的现状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目标、理论基础、学习模式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等几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课程对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勇明 《学子》2014,(1):8-9
【正】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改变过去学生个体学习、被动学习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小学体育教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竞争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作用。小学体育如何借助小组合作探究这个载体...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正是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英语学习能力,谈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项目式学习主张以系统性学习任务为主线,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任务环境中,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获取与发展。本文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标,探讨了项目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应用路径,以期通过项目活动的渗透与实施,激发学生逻辑思维潜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疆 《陕西教育》2009,(9):31-31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转变英语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强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创新思维环境,鼓励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浅议探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确定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主体教育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一、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注重人的发展,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地说,它强调达成以下目标:1.发展自主学习、积极探求的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主体人格,促进主体发展。2.培养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与同伴协同合作,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刘炜 《广东教育》2008,(3):72-73
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增加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张颖琼 《甘肃教育》2014,(21):77-77
正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了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谈一些看法和体会。一、教师方面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分组要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激励,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学生合作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它不只强调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更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我们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树荣 《考试周刊》2014,(44):154-154
<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这些都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历史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下面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