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哪个部分深深打动了你?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生:我认为第7自然段。(学生读这一段)师:你不仅找得好,而且读得也不错。谁还想把你心中的激动读出来?(指名读:“这庄严的声音……欢跃起来。”)师:联系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你来体会一下。生:“一齐”,三十万人一起  相似文献   

2.
王芳  乐萌 《云南教育》2003,(2):41-42
(自读课文导入)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全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词或句或段落。先读一读,再和同桌说说为什么打动了你?(学生读、议)[评析: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所呈现的是阅读个性化的自主活动。“自读———选择———感悟”环节的设计把学生推向了主体的地位。]生:第七自然段最让我感动。因为一个军队主管被服的军需处长,竟然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活活地冻死在冰天雪地里,我被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师:你体会的真好。由军需处长的“单薄而又破旧的衣服”联想到了他特殊的职务…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第一段,感受水乡水多、水美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从资源库边拖边问):"水乡什么多?" 生:水多.(拖出"水多") 2.你从哪些词看出水多?再读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回答:千条渠,万条河.(从资源库中拖出) 3."渠"指的是什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让我们在图上找一找哪条是"渠".(点击出"渠"图片,拉大) 4.像这样的河与渠在水乡有多少?自己数一数,数得清吗?(数不清)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 1.词语(略)。 2.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认为围绕题目主要应写清楚哪些问题? 二、精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后再指名读。思考:斯帕拉捷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呢? 2.交流后出示句子: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  相似文献   

5.
从小处落笔     
读了李瑶同学的作文,可能你已经很有感受了。你是聪明人,怎么能不会自己感悟呢?不过,我还是要说说我的感受,我觉得李瑶同学的作文之所以很自然,很平常,也很打动人,就是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落笔,把自己具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写了出来。而且你一定发现了,他的  相似文献   

6.
一、游戏导入,你演我猜1.游戏:出示动物卡片,如老虎、大象、猩猩、狼等等,指名学生表演,请其他同学猜。2.师:(课件出示:狼)你想起了哪些关于狼的成语?(豺狼当道、狼狈为奸……)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狼?(凶残、狡猾……)【设计意图:强化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闲聊宋词--印象
  1.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经典的瑰宝,同学们平时读过哪些词?谁能朗诵几句?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板书:清平乐yue村居)指名读,正音。  相似文献   

8.
<正>师: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特殊的葬礼上会讲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师:课文中哪一段概括地讲了菲格雷特总统演讲的内容?生:第八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师: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师:你读得很激动,谁能读得流利一点?(指名学生读)你读得很流畅,谁能读得比他声音还响亮?(又一位学生朗读)她读得饱含深情。让我们一起读。  相似文献   

9.
[教例]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一年级下册《做什么事最快乐》。一、导入新课师:老师喜欢考考大家,这个词谁会念?(板书: 快乐。指名读) 师:这个词没教过,你怎么会念的? 生:我在蛋糕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10.
万庆 《江西教育》2004,(18):13-14
一、善于激励,营造对话互动的平等性案例:《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3册)(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生: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虫牙,……”(同学们笑了起来,吓得他不敢读下去了)师:(亲切地说)没关系,你把“蚜虫”读成了“虫牙”再读一遍试试。(生再读,还是读反了,同学们又笑了,他本人也不好意思,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不说话)(师当时想,怎么第二遍会读错呢?脑子里突然闪现,他妈妈向我请假带他去看医生的事,说他生了虫牙。“虫牙”这个词可…  相似文献   

11.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二百五”一词成为人们使用较多的词语,比如:“明知今天有雨,你却不带雨伞,你不是二百五吗?”“大冷的天,你穿得这么单薄,你不会是二百五吧?”“只有二百五才这么干。”很显然,“二百五”一词是傻气、不明白、不会办事的意思。知道了“二百五”一词的意思了,可你知道它的由来吗?据说民国时期,镇江有一卖醋的叫陈五,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一手创办了醋厂。由于勤劳加上经营有方,他的生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 ;学习生字、词语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省略。)第二课时一、复习1 开火车读词 :老家、奶奶、高兴、新鲜、变化……2 回顾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 请学生找出医生说的话 ,学着医生的样子 ,自由练读。2 指名读。 (指导 :①语速稍慢 ,让病人听清 ;②能加上动作更好。)同桌互读。 (一人演小狐狸 ,一人演医生。)3 读医生的话 ,质疑。小狐狸们 ,听了医生的话 ,你有什么问题 ?质疑内容 :什么叫“空气污染过敏症” ?什么叫“新鲜空气” ?为什么吸了新鲜空气就能治好狐狸…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自己读一读。(生自读生字,师指导读音。出示:“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师:差不多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读)特别指导“供”的读音)(出示:净角脾气)师:谁来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5.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画出“她”和“我”分别是谁 ?看一看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 .根据预习提示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二、细读课文 ,探究解疑(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4段 )1.课文讲的是阮恒给一个小姑娘输血的事。指名读课文前四段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从哪个词看出情况危急 (迫在眉睫 )哪些句子又写出了迫在眉睫 ?指名读句子。2 .思考为什么要小孩给小姑娘输血 ?(1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2只有在场的几个孤儿可以给她输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用“如果……就…  相似文献   

16.
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一、读懂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案例:师: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10个字5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相似文献   

17.
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爱如茉莉弥漫诗意一、引入齐读课题。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师:能说两…  相似文献   

18.
一、揭题,学生读课题二、复习词语鲜红鲜红逗人喜爱引吭高歌展翅飞翔三五成群无忧无虑三、学习第1自然段1.自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1)谁能给“嘹亮”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2)“遥远”是什么意思?(3)一群,一群群,说说它们的意思。2.自读,想想该怎样读?3.指名读。4.齐读。  相似文献   

19.
"享福"这个词,各人有各人的解释。比如:他在家里什么也不干,爸爸妈妈十分宠爱他,同学们就会说:"他可真享福。"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回答。他应该在家里什么都做,尤其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等爸爸妈妈来替你做。这才是真正的享福。如果你什么事也不会做,爸爸  相似文献   

20.
作家萧乾因在一篇文章中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没有注意到‘残疾人'三个字?"萧乾意识到自己的文章用词不妥,也被这位残疾人的信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一篇短文,向这位残疾人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