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许哲平 《新闻实践》2001,(12):49-50
新闻媒体要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方法、策略、尺度十分重要。 (一) 有关资料表明,自1987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有2000多起。从事批评报道的记者、编辑顾虑重重。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的压力和阻力,也有新闻界自身的问题,包括方法问题,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舆论监督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不奇怪。从当前来看,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的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难题多。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离不开舆论监督.但是如果记者只有胆勇而缺乏胆识.就会险情不断,官司不断。综观一些报纸引起麻烦的批评报道.主要是由于采访不深入。事实不准确.被人抓住不放。当然也有不少是被批评对象无理取闹。针对这些情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就一定要加强学习,讲究批评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现归纳出以下几招.供大家在新闻实践中去体会。  相似文献   

3.
报纸批评难,尤其是重型批评难。近两年来,天津日报在批评报道如何打响上,进行了尝试。我们感到,真正打响的批评报道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被批评单位心悦诚服,报纸批评推动了实际工作。进行批评报道,也要善处“人际关系”,要善于争取被批评单位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让舆论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这是批评报道能否真正打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谈到舆论监督,新闻界许多人都认为"难"。当前,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记者工作难。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难,地方报纸的舆论监督更难。首先,地方报纸缺少中央媒体的权威性,某些被批评者要么对批评置若罔闻,对你不理不睬;要么对批评暴跳如雷,甚至找上门胡搅蛮缠,威胁恐吓。其次,地方报纸由于覆盖的地域有限,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在外面进行批评报道采访的记者还未回到编辑部,各种说情电话已纷至沓来,导致报道胎死腹中。因而,从总体上讲,越是基层的报纸,舆论监督的环境就越不宽松,舆论监督的作用就越难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现在,批评揭露性报道在逐渐增加,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正常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批评难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报社主动组织批评稿件,还是采访难、审稿难、发表难。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一些群众,对报纸很有节制的批评也难以容忍。他们有的胡搅蛮缠,拒不认错;有的到处游说,托人说情,不让批评稿发表;有的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攻击谩骂,甚至诬陷上告。去年佳木斯市和今年武威  相似文献   

7.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报刊以正面报道为主,但不是不要批评。相反,我们党很重视报刊批评。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把报纸是否充分地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作为衡量报纸的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就是说,报纸敢于开展批评,充分开展了批评,并且批评得正确,才是党性强的表现。否则,就是党  相似文献   

9.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媒,总少不了舆论监督这块阵地,但谈及如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有效作用时,同仁们特别是地市报的同仁们,普遍感到守好这块阵地不容易,动辄得咎或是吃上新闻官司。因而出现监督难,难监督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目前舆论监督的内外部环境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自身综合素质,取决于人们对舆论监督全面、系统、正确的理解。 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专搞批评报道的记者? 记得在一次采访途中,有一林业部门负责人问道:你们搞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不是只写批评的报道。因为此次采访是根据一封群众来信反映该部门一个下属单位有关乱…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官司:舆论监督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并且强调在实施这一方略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舆论监督主要形式的批评报道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报道题材之一,近年来,各新闻媒体虽然加大了批评报道的分量,但读者仍嫌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批评报道引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却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最近几年,我国共发生1000多起新闻官司,其中绝大多数由批评报道引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  相似文献   

12.
司法办案要重证据。写批评报道也要重证据。分析一些新闻官司就不难发现,记者、编辑当被告败诉的原因,主要是所写、编的批评稿件证据不足。由此看来,要使自己的批评报道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学会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来规范自己的采访实践,从第一道环节开始抓紧证据的采集。 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适用新闻官司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宪法》、《民法通则》、《治安处罚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对新闻诽谤和民事侵权都有若干规定。而在具体的新闻官司审判中,法庭对原告起诉理由和被告报道内容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因此,采写批评报道的同志,一定要有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在采访时注意收集好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如何抓好证据,用好证据呢?笔者认为,在合法的  相似文献   

13.
如今,以新闻批评为主的舆论监督比过去活跃多了。但总的来说,舆论监督作用还发挥得很不够,批评报道仍存在着采访难、刊出播放难、发挥作用难的现象。构成舆论监督难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点我们认为是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在工作  相似文献   

14.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8,(3)
怎样避免新闻官司——谈谈写批评稿的自我保护问题文/郑州·陈亚洲自1987年上海出现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逾千起。因新闻批评时常引发新闻官司,成为新闻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报纸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优良传统,五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6.
记者写批评报道除了怕麻烦,更主要的还是怕吃官司。麻烦大了官司多了不但记者怕,就是老总们也觉得不堪重负,最后,干脆让报纸“成天笑嘻嘻”,成了“好好报纸”,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哪个环节呢? 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如果缺  相似文献   

17.
一、还是空白首都一家报纸,近日在报道一起新闻记者作被告的“名誉权案”时,流露出了这样的无可奈何:“当今的名人新闻官司.大多是一不留神就当被告的新闻记者败诉……”。其实,新闻官司并不是无法可防。新闻界至少有两道“防线”可用,而且“解铃还得系铃人”,主动权都掌握在新闻界同仁自己的手中。“不留神”的确是中国记者、编辑在诸多新闻官司中“走麦城”的重要原因。“不留神”的工作方法积习已久,写批评报道时,对事实进行描述之余尚嫌  相似文献   

18.
现在,批评揭露性报道在逐渐增加,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正常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批评难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报社主动组织批评稿件,还是采访难、审稿难、发表难。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一些群众,对报纸很有节制的批评也难以容忍。他们有的胡搅蛮缠,拒不认错;有的到处游说,托人说情,不让批评稿发表;有的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攻击谩骂,甚至诬陷上告。去年佳木斯市和今年武威市的“收报事件”就是佐证。这说明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不是积极支持新闻单位开展批评,而是限制批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尽管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但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报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怎样把握尺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监督批评难,一些地市报纸甚至采取了对负面报道消极回避的态度,有的报纸长期没有一篇批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