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入世”,市场对既能洞察国际市场形势和了解市场规律,又能按国际市场惯例和WTO游戏规则办事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现有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本文从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具体实践出发,对我国法商结合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实施,我国对外经贸进入新常态发展,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国际市场的拓展,为满足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我国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逐步增加,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商务专业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梳理国际商务专业演进过程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厚基础、强实践、重内涵”的三位一体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于创新创业型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问题,创业型人才培养更是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成功的经验。从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力求找到适合我国现今国情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人才定位、学习方式转变、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5.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虽刚刚起步,却成为了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的人才必需是符合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化人才。本文试图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和就业的国际化角度出发,探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国内商务俄语人才的培养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校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视野的商务俄语人才。合理规划商务俄语人才培养布局,制定相应商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李彬  海艳 《广西教育》2014,(7):72-73
论述经济贸易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素质特征,以及建立高端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立体模式即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我国卓越对俄商务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增大。近年来,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由于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规模化培养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的有效模式。黑龙江大学是全国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招收国际商务硕士的高等院校。因此,应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地区优势与特色,培养卓越对俄商务硕士人才,以推动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内企业迅速扩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利政策支持.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竞争与挑战.国际市场内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尽管我国在许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高端装备、诸多成熟施工经验等,但仍然面临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国际工程商务人才的紧缺,质量和数量都跟不上现实发展需求,这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转型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针对我国国际工程商务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没有标准可依的现状,将集中于研究国际工程项目商务管理的重要性,辨析国际工程商务人才的含义并探讨我国国际工程商务人才的研究现状,为后续构建人才素质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国际商务人才能力培养的树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商务专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商务活动的增加,以及商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欠缺等现状应运而生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既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人才培养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反驳了对国际商务专业功利性教学的质疑,提出基于国际商务教学的树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想,指出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同题主要是对人才能力培养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施课程设王以及具体的教学操作时与教学目标偏离,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传媒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以及传播载体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商务日语人才目标实施也发生了改变.新闻传媒自身所具备的传媒特性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带动我国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进步,这对我国商务日语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新闻传媒角度出发,探讨了新闻传媒时代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目标实施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应用能力强的精英型国际商务人才。这决定了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模式必须有别于以往学术专业硕士的培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梳理国际商务硕士培养模式,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硕士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探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浙江是我国对俄贸易大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及商务俄语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基于浙江省对俄贸易特点构建"语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浙江省区域经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商务俄语人才。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必然走国际化道路,但同时国际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必须本土化。中外联合办学是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开展与加拿大戴尔特国际商学院合作办学,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积极使加方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模式走向应用型和创业型相结合的模式,这既符合全球教育发展共识,也是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现状的迫切需要。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商务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也顺势升级。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倒逼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1234"形成。只有不断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课程的优化设置、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前瞻性、学生跨境电商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指出新形势下重新规划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述评我国商务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商务外语教育研究趋势,建构商务外语人才策略的模型,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分别从商务外语学科群、商务外语专业、商务外语课程体系、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商务外语人才能力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超 《海外英语》2011,(7):360-362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凸显了商务英语人才的重要作用,也对商务英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创新型、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注重商务文化的导入,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使我国对商务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校商务俄语人才培养存在商务俄语教材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表面化有待优化等问题。丰富商务俄语教材的内容、增加商务教材类型,在已有的实践教学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商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很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在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学中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教学、外语语言表达水平较差等问题,缺乏就业竞争力。所以探究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移动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一批能够熟悉移动商务模式、移动商务营销及移动商务开发技术的移动商务人才,高校思考移动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具体高校的特点,以移动商务课程为具体案例,提出了一个"移动商务意识-移动商务基本技能-移动商务道德-移动商务专业技能"的四层次的开放、动态的螺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此模式,本文具体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并解析了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对高校移动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扩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