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课前,可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2.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妇孺皆知,目前又由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全国涌现出一股三国热,而襄樊古隆中又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躬耕地,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三国故事,弘扬三国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选择学习材料 课前选择。在教学前,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大量的有关学习的资料,如:书籍、图片、剪贴、小制作、语音资料等。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积累不同的资料,与文本对话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有的学生将《三国演义》拿到了课堂上,说:“我知道了《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的内容,还知道诸葛亮是一位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人。”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但少读《三国》好像没有什么歧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四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忠义谋略取胜,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书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人物早就妇孺皆知,成为包括学生在内的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一、利用导读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故事引趣。如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教师先把这本读物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那就请你自己来细细品味。再如,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出问题:“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看谁读书仔细.对保尔这个人物理解得透彻.将给他加两颗星。”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传统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课文把“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因。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文本中的关索故事,显然不是来自三国正史,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产物。而且,在不同《三国》小说文本中叙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关索故事的生成及其与三国故事的关系作出种种猜测。而这一故事的民间传播更见出正史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出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等,分别出自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前三课的内容都是本部书中的主要人物(或能表现主要人物性格)及书中的重点章节;最后一篇乍看题目,没读过原著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是出自《红楼梦》的片段.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描绘了诸葛亮的顾大局、识大体和神机妙算。故事环环紧扣 ,引人入胜 ,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 ,引导探究 ,启发学生思维 ,启迪智慧 ,进行探究性阅读 ,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一、认真预习 ,搜集信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读读课文 ,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 ,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标出来。课前 ,教师布置学生浏览《三…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几篇三国故事。学生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很自然地想起了已经学过的《赤壁之战》,回忆起了看过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所以一个个兴趣盎然,谈兴十足,课堂一时很难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2.
谈及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大多说施耐庵年长于罗贯中,罗是施的"门人";谈及《水浒》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则谓《水浒》在前,《三国演义》在后。根据现存史料考证,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罗贯中长于施耐庵,《三国演义》先于《水浒》。  相似文献   

1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的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捷 《小学语文》2011,(12):26-27
我一直有听“音频信号”的习惯。年幼时,每次甜蜜入睡必须有妈妈的故事相伴。小学时,我每天准时在收音机前收听“小喇叭”广播.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伴我度过数不清的有滋有味的中午。再长大些,我开始有意识地收听长篇评书连播,《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七侠五义》《穆桂英》……我能一口气说出十几部评书连播的曲目来。后来,我购买了MP3、多媒体电脑,我便开始了听读。我喜欢聆听名家散文诵读:丁建华、乔榛、赵忠祥、焦晃、唐国强、孙道临、张家声、鲍国安……我的阅读积累很大一部分便源于此。  相似文献   

19.
孩子还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我给他讲故事,否则就又哭又闹。为了省事,我专门买了很多故事磁特,陪他一起听,代替我口干舌燥的讲解。孩子每次都在故事声中酣然入眠,几年下来,我居然买了大大小小一百多盒故事磁带,孩子也听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故事。不经意间,孩子说话居然能出口成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里的繁杂的故事情节也能如数家珍。学校举办“故事大王比赛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主动要求和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较高低,  相似文献   

20.
施玮菁 《现代教学》2009,(12):18-18
"课例"那一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是小学《牛津英语》中的一则故事——The Fox And The Grapes。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只是在教材中编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作了一些节选和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