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徐溪 《现代语文》2010,(10):113-114
文坛"80后写手"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写作群体。这个群体代表人物有郭敬明、韩寒、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人。"80后写手"现象引起文坛的关注,从更深层的分析来看,这类青春作品的受众群主要是中学生,其负面影响对中学语文教育界最具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的最早一座“丘陵”,文学创作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相比之下,其他“80后”写手有着更多的或显或隐的、各式各样的不足与硬伤。这样,“80后”写作形成了韩寒独大、众星烘月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否能够被其他写作者打破,仍然有着很多变数。超越韩寒,是“80后”写作进一步成熟、取得成就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韩寒现象”中的韩寒代表了现今一部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另类式的发展模式。“韩寒现象”是一种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和敢于反叛与创新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一束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质疑80后写手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  相似文献   

5.
怎么都是“早恋”和“玄幻”?“80后”写手这一创作力枯竭的现象,受到了《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的强烈关注。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的“上海文学30年”座谈会上,发布了这份由叶辛主编的报告。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此,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分析。这份报告认为,1990年代末是“80后”的黄金年代.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出现。该报告援引文学所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80后”写手的作品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在“80后’中能够继续推出新作的不足10人,而这种颓势至今没有任何改观。  相似文献   

6.
我说韩寒     
策划者语 有人说,哪里有韩寒,哪里就有话题。争议与流言、质疑与不满.他总是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天,同学们用自己“90后”的独特视角对这个“80后”“争论”了一番,让我们看到了被称为“青春文学代表”“公民韩寒”的韩寒幽默、犀利、张扬、坚韧、真实、叛逆等多面性格。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来稿时请一定记得留下姓名、学校班级等通讯信息.以便能及时收到样刊和奖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韩寒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有关教育问题,对其作了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诊断.一方面,韩寒对一统化学校管理的反叛、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拒绝、单一化教育评价的质疑,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安定”的挑战和争议;另一方面,透过“韩寒现象”,我们也可以反思大陆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寒与中国教育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萌芽》杂志的少年写作新星到当下正红的“80后”写手,1980年代出生的这样一批热爱写作的孩子现已长大成人,但是他们仍在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打着“年少”的旗帜改变着当下文坛的文化气候。他们在同现代传媒、市场的亲密接触中以自己的反叛性姿态,谱写着一个“易捧不易评”的“80后”神话,在新世纪里已构成一个“断裂”性的文化事件。如何认识与阐释这样一个“断裂”性文化事件是当下批评界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南方文坛》、《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山花》、《萌芽》、《理论学刊》、《南方都市报》、《中国图书评论…  相似文献   

9.
马芳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14-115
从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韩寒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叛逆、市场化的代名词,成了“80后”一代人文学和文化上最早的代言人.作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和关注投向他,以小观大,来找到已经渐入主流舞台的“80后”这一代人的精神诉求.从2004年出版的武侠小说《长安乱》开始,教育制度不再是他热衷的主题,他的目光开始转入社会大环境和人性表达上面.用解构的手法写出了一个新的武侠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韩寒的研究已形成三条线索:一是韩寒的文学,如语言、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一是与韩寒有关的事件,如“方韩大战”、“韩寒告百度侵权”;一是韩寒的多重身份如“叛逆差生”、公共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商人等.2012年对韩寒的研究总体上也是沿着上述三条线索进行.这三条线索互相交叠,研究成果各具风貌,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11.
80后写手韩寒在一次接受新浪网记者采访时呼吁广大的中学生朋友不要效仿他,他说,虽然他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这种成功相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案,“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吧,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同样我承受的,别人不一定承受得了。”其实韩寒出名后也经常接到读者的骚扰电话,甚至还有中学生辍学到上海找他学赛车,  相似文献   

12.
"80后"是以悲观、叛逆、颓废的形象,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站稳脚跟的,比如韩寒的叛逆、七堇年的消沉。当"80后"狂潮涌起的时候,我都还不知道自己在哪个角落干着什么幼稚的事。韩寒用一本类似自传的青春小说《三重门》,撞开了一道封闭的大门,然后以独特的个性攀岩直上,目视四方。从此,把对"80后"的特殊感情,置入"90后"的梦里,就成了许  相似文献   

13.
“80后”,是近几年来的时髦话题,尤其在70后的口中,“80后”意味着一群特殊意义的群体,提到“80后”,许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80后小说”在新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最新调查结果中,韩寒和郭敬明首次入选“最爱读者欢迎的作者”前10位,这也是近年来“80后”写手第一次进入这份榜单,可见他们在读者 心中的影响力,新爱的高三学子们,在踏进高三的那一刻,你是否还不舍那本《幻城》,在紧张的学习备考中,是否还熬夜看写手们的新作……不管“80后小说”好与坏,至少,在你们的成长轨迹中,这些小说曾给予你们对青春,对生命,对叛逆,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为此小编特别挑选了几篇高三过来人的搏文,看看他们对于“80后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山不容二虎。“用这句话来说明韩寒和郭敬明,似乎很贴切。同为“80后“的符号人物,同样优秀的两个人,从出道开始,两人时不时就会来一场口水仗。在每一次的口水仗中,似乎都是韩寒更高调,郭敬明更低调,最后也总是不了了之。这一次,韩寒直接把“郭敬明“作为人物写进了他的新作,郭敬明则回应那是韩寒“为了宣传新书“。  相似文献   

15.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0-13
中国现代家族题材小说的情节,围绕个人与家族(家庭)冲突展开,呈现出“吃人与被吃”、“叛逆与回归”、“反叛与割断”、“破坏与重建”等样式,揭示了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对个体的压制和扼杀,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众独立与自由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韩寒和郭敬明刚好代表80后价值取向的两面:郭敬明要名声、钱、虚荣,这也不是坏事情我不想贬低他。韩寒代表另一面:一整套意识形态和花招动作,在他那完全无效。好几代人下来终于能这样了不起。我们小时候也叛逆,但没有强烈的个人意识,我相信很多80后都有这种意识,但韩寒特别精彩。——陈丹青  相似文献   

17.
林忠港 《中国教师》2008,(10):34-36
<正>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韩白之争"是指在博客间发生的评论家白烨与韩寒的争论。争论的本质是"80后写手"和文学的关系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秉承客观的角度从"韩白之争"这件事来浅析一下所谓的"80后文学"。  相似文献   

19.
贾孟影 《八小时以外》2010,(11):122-122
韩寒的出现,仿佛在中国的文艺界刮起了一场龙卷风。从他踏进文坛的那一刻起,关于他的争议就不曾平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才华横溢的韩寒、叛逆不羁的韩寒、言辞犀利的韩寒、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韩寒。  相似文献   

20.
韩寒、张天天、王小平退学著书小获成功,这种发生在我国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背景下的“反叛”行为,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但在近一时期沸沸扬扬的炒作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其一,是在利益驱动下对这些孩子著作的过分吹捧。虽然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